2024年04月30日
微信

真假福音

作者: Cotton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6年05月16日 07:48 |
播放

近读了一本书《真假福音》(泰文维克斯著,袁伟、王伟成译,台北:华训,2015),书中主要论及福音的三个重要元素:故事、宣告、社群。这三个元素,就像一张三脚凳一样,缺一不可。作者认为福音故事应涵盖创造、堕落、赎回及复和四个层面,由创造到新创造,以至基督再来。而福音宣告则集中于耶稣基督的生、死、复活与主权,强调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和救赎工作,复活被高举,成为世界之主,关键是人要以悔改和信心回应。最后,人对福音宣告的回应产生了福音社群,与此同时,福音的社群本身亦是福音宣告的发源地,这个福音社群就是教会,教会不是神的国,却是彰显神国的见証,藉着圣礼/礼仪,透过福音社群在生活中产生的见証,落实神在群体中的主权,按照神的心意计划生活行事,令人看见并得著盼望,在基督裡合一成圣,荣耀主名。

作者从这三个福音元素,分别引伸出一些偏差的福音思想。首先,我们在福音的故事上“断错症”,将灵性的问题变为心理的问题,创出一门“心理治疗的福音”,扭曲了原本的福音故事,变成“快乐儿童套餐式的福音”、“加油式的福音”、“付费式的福音”和“自动贩卖机式的福音”,误以为福音故事就是人因为失去了自我价值而堕落;福音宣告就是基督再次肯定自我的价值和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更糟糕是,将福音社群变为寻求个人幸福和满足的消费主义者。因此,亦产生了另一种对福音故事的误解,就是将福音变成一个“没有审判的福音”,我们只关心信主者死后上天堂,忘了福音故事的结局不只有天堂,也有地狱,有赦罪,也有审判,只著重永恒,忘记了当下,只重视恩典,而忽视了公义和审判,福音的宣告亦只停留在耶稣基督战胜死亡,而忽略了基督的治权和再来审判的重点,因此,教会群体的福音使命就被约化为“单单导人上天堂”,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反映不少堂会肢体和领袖对佈道实践的偏面看法。

第二,我们在福音宣告上失去了焦点,以个人的见証故事取代了耶稣的故事,因而产生了“道德主义的福音”,只求人举手决志信了主,然后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名叫“基督徒”,却没有理会他们对我们所应该宣告的信仰核心-基督-认识有多少,结果,在教会裡充斥了不少糊裡糊涂的“基督徒”,我们引导他们藉恩典入门,最后却成了默守城规的律法主义者,努力以行为取悦神及攒取神的赐福和奬赏,而这些信念亦渐渐成为教会群体的核心价值。因此,失去了福音宣告的焦点的福音社群,亦容易走向一个极端,就是“寂静主义的福音”,将一个原本应公开向外的宣告的福音,变为一则单单给个人的私人信息,因为他们认为福音并不能解决世上的问题,只能解决个人罪的问题,故此,福音变成了只关乎个人得救的福音,而基督徒在社会中的角色就只是“单单传讲个人得救上天堂”的福音,亦因此衍生了教会群体对政教分离的种种错误理解,以致忽略了对福音故事和宣告的涵盖面,否定了基督的主权,弱化了福音群体的见証。

第三,当福音群体过份关注福音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嚮,误将周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成为教会追求的指标,教会就失去了焦点,只看见当下和表象,却忽略了终末和灵性,于是,群体走向另一极端,将福音变为“活动家的福音”,我们开始重视文化和道德的争战,以一种“文化勇士”的心态,并且以为只有政治才能为世界带来改变,却忽略了反同不是教会的重要战线,教育改革不能取代福音,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带来真正人民的解放和平安,教会群体忘了福音才是解决人心败坏的良方,教会并不是社福机构或政治组织。最后是“没有教会的福音”,当基督徒习惯了“返教会”,慢慢可能会忘了返教会的目的和意义,而传统牧者的教导就是:“你信了主,就应该返教会。”然后就引用金句:“不可停止聚会。”(来10:23-25 )因此,不知有多少基督徒可能是为了“责任”二字才返教会的,至于为何要返,就不得而知,当福音群体忘了自己的身份,当教会群体忘了自己就是教会,我们就失去了群体的意义,亦没有需要委身于教会,甚至凡事不会为教会著想,而只视自己为教会的会员/股东/消费者,因此对教会和牧者产生种种不满,因为他们是付费的,信仰形成一种专注于满足个人需要,要求教会提供信仰援助的媒介,若教会或牧者不能达标,满足一己的需求,就改投另一间或炒了牧者,另聘合己心意的员工服侍自己。

其实,为何会有这种种对福音扭曲的情况出现?这会否是在战后产生出来的后遗症?当西方要建构自己的福音论述时,有否被战后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态所影嚮?无可否认,昔日来港的宣教先贤,带著这个福音来到香港,实有莫大贡献,他们的福音论述对香港教会亦有极深远的影嚮,在战后要在受伤的心灵中建构那份安全感,治疗创伤,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战争裡,人已经受够苦了,他们需要一个平安的福音,而且是一个给予将来属天盼望的福音,以安慰战后人民的心。时移世易,返教会的人生活开始渐渐好起来,经济亦开始蓬勃,消费社会亦慢慢转型,教会新一代不少都生长在中产家庭,昔日的少年成为了专业人士,这班中产的专业人士,很多也成了今日的教会领袖人物,教会的活动亦渐趋中产化,社会在进步,在这资讯爆炸的年代,所谓的后现代社会裡,为何教会还紧抱一套所谓的属灵传统或福音论述而死守不放?原因可能很简单,“桥不怕旧,最紧要受。”一套无伤大雅、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填补空虚、带来安慰、实现自我的福音,正合一班安安份份、不愿接受大改变的人士的需要,还可以在教会做话事人,指指点点,将来返天堂还有冠冕奬赏,何乐而不为?消费主义是我们引进教会的,并且还乐在其中,自私的信仰是我们喜爱的,因此,我们宁愿对腐败政权附和,对不公不义默言不语,也不要影嚮我们教会的“宣教节目”,不要得失权贵而失去某些利益,不要失去奉献,不要令教会的“股东”也卷入政治旋涡,不要影响香港的经济和社会稳定,还不时要找些道德高地去满足一下会众的需求,我们需要一个令会众舒服的福音。

看完这本书,我的结论是,福音的故事是被我们扭曲的,福音的宣告是我们主动漠视的,福音的群体是我们自己放弃的,假福音是我们合力建构出来自欺欺人的谎话。

让我们成为真正的福音社群,重新重视福音的宣告,努力传扬并建构我们的真福音故事。


本文作者Cotton。
作者简介:普通牧师一名,热爱运动,乜都无识,好在神爱我,不嫌弃我,救我又呼召我事奉他,夫复何求?
章刊登于“信仰百川faith100.org”,原载于作者 FB 专页:文字。充满不同的味道〉 
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