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微信

张远来:我们为何需要祷告神学

作者: 张远来 | 来源:基督时报专栏作家 | 2014年10月18日 11:32 |
播放

《祷告神学》让我第一次从神学层面去思考祈祷的意义,比如:祈祷是什么?为什么要祈祷?祈祷是否可以改变上帝,还是改变了我们,或者两者都有?伦理性的祈祷、道德性的祈祷及功利性祈祷,抑或祈祷方法论的问题;祷告是一种侍奉,而是灵性修炼?是为了寻求力量,还是寻找方向,抑或兼顾?上帝是否可以被祈求等等。感触颇多,这里我只介绍一点:祷告为何需要神学?

一、什么是神学?

什么是神学?汉语语境中有人把神学叫做“学神”。已故丁光训主教把神学定义为“教会在思考”。托马斯.阿奎那(1034-1109)定义神学是“研究一切关于神本身或与他有关的事的一门整合性的科学”;查尔斯.贺智(1797-1879)把神学描绘为“关于神所启示出来的事实的科学,这些事实是关乎上帝的属性和我们与他的关系”;威廉.艾姆斯(1576-1633)认为神学的核心内容是:“为(向)神而活的教义或教导”;约翰.傅瑞姆(当代)认为神学是“人将神的话语应用在人生的每一个层面中……”

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神学背景对神学会有不同的定义。总体而言,我们可以把神学理解为历世历代的教会把对圣经的理解、信仰的经历、教会在处境中的立场等等,用哲理化的语言,较为系统地表述出来。我们或许可以把祷告神学理解为以这种语言及方法对祈祷的概述。

二、祷告神学与信仰生活的张力

学完祷告神学,很多同学有类似的困惑:没有祷告神学,我就不知何谓祈祷,但学了祷告神学却让我不知如何祈祷!很明显,祷告神学与我们习惯性的祈祷之间存在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张力。

当我把祈祷当作我信仰生活中属灵生命的自然呼吸时,我从未感觉祈祷的困惑。我是在不自觉或者习惯性地与上帝交流心意也聆听祂的启发。祈祷成了我生活中发乎自然的一部分,就像孩子与父亲的那种身心灵及语言的和谐交汇。但当我开始学习与思考祈祷的神学意义,其伦理性或者方法论时,我便开始以这神学的标准来审视我的祈祷——我的祈祷是否符合祈祷的神学?符合祈祷的规程?我是否还需要一个形式化的祈祷方式等等,诸如此类。于是,就像邯郸学步,为了更好地行走而去学习行走,但学习了行走,却不忘记了我们本来的自然步法,以致不会走路了。这到底是邯郸的步法不好?我学的不精而无法走路?还是我们本来就可以照着我们先天的本性与个性发乎自然地行走?而无需拘泥于一个形式?走路是本能还是后天的学习结果?祈祷是灵性的自然,还是理性的意志?若是前者何须按着理性的思维去学习?以致让人迷失祈祷原本的真意。若是后者,我们又何须灵性的参悟,以致扰乱理性的秩序?

三、我们为何需要祷告神学?

神学,或者祷告神学是一门学问,而非灵修秘笈。它教导人用合乎圣经的立场表达信仰的内容和教会对信仰立场的阐述,而非为了直接建立个人与上帝的关系。神学的目的也许是让人信仰正确,而不一定是为了让信仰正确的人建立与上帝的亲密关系。站在这里角度看,祷告神学并不能帮助人跟自然流畅地祈祷。但是,反过来说,当一个人信仰正确时,他就能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有了正确的关系,就能建立与上帝更的亲密关系,进而促进灵命的成长,从而有更合主心意的祈祷。

信仰不全是感性层面的东西,信仰也是个人与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就是神学。灵修帮助我们建立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而神学让我们把信仰的理念应用在世界中,并能更正确地灵修祈祷。圣经中约伯是一个与神有亲密关系的人。但有一天他无法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甚至对他的祈祷上帝也在保持沉默,上帝不再如同他过去的经验向他现象。但在极度的苦难和心灵的痛苦中,他依旧能够宣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象外人(伯19:25-27)。他的这个宣告不是出于当时的信仰体验,而是信仰的宣告。这个宣告就是来自于他神学上的认知。这个认知不是与神关系的本身,但这种神学认知确实可以帮助他的信仰正确,并建立与上帝更实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祈祷。因此,祈祷是需要神学的。

祈祷不仅是灵性的自然,而超越理性的意志。我们想用祷告与上帝建立关系,但进到关系中,我们才发现,我们必须扬弃我们有形的祷告,才能进到与上帝真正的关系当中。因此,终极的祈祷是无言的。祷告不是祷文,而是深度的关系。

没有神学,我会更自然地祈祷!我想这才是我学习“祷告神学”的最大感触!而仅仅是知道这一点,也还是因为有了“祷告神学”!

2014年5月7日星期三

原文刊载自作者博客,基督时报蒙允转载,原文标题《祷告为何需要神学——学习《祷告神学》小感》,链接可按此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