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微信

时评||《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的挑战:到底怎样的牧师才算是“好牧师”?

作者: 严以勒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7月21日 19:42 |
播放

由徐峥主演的国产片《我不是药神》还在各大影院继续热映中,而基督徒对此片的热烈讨论开始慢慢在降温中。然而,我们需要有所总结。因为无论称赞也好,批评也罢,此片塑造的“刘牧师”形象无疑给基督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了一定的烙印。

当然了,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导演主观上并无意要为基督教做正面宣传,主题更不是要突出基督教式的救赎的,只不过是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而设定了这么一个配角(“刘牧师”),尽管有的基督徒快手笔们借题发挥而牵强附会地引申到救赎的话题。

不过,回顾梳理过往一段时间有关这部电影的激辩,可以归纳出大家所讨论的几个问题视点。而笔者认为,这几个问题也正是这部电影在客观上要挑战传统基督教的地方,尽管这并不是导演要达到的目的。但通过“刘牧师”这样一个形象的呈现,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应该有所反思,而不是简单地给“刘牧师”贴上“神学不正确”的标签将其打入另册。

第一,什么样的牧师才算是“好牧师”?

在笔者看来,第一个挑战是刺激我们重新思考,究竟何为“好牧师”?在新教里,毫无疑问,是把讲道当做牧师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能不能讲好道,被视为评估一个牧师好不好的最重要的元素。在很多教会里,一个牧师口才好、会讲道,在教会里往往特受欢迎。所以,很多牧师每周花很长时间绞尽脑汁在预备讲道上面下功夫。但是,可能是由于对讲道功能的过于高举,牧师其他的功能(特别是关心人方面)却被弱化了。

看了《我不是药神》,“刘牧师”带给我们(包括社会公众)的颠覆是,原来牧师除了在教会里讲道外,还能在教会以外的广阔天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情,甚至是某些冒险的事,这种冒险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刺激,而是为了他人的权益。

说到底,牧师不应该只是个“传声筒”,更应该是个“行动派”,首先自己要活出耶稣的教导,而不是仅仅把圣经停留在嘴边,讲给别人听。很多时候,我们在教会里看到的牧师,往往看上去一本正经,满嘴里正统神学词汇,却在行动上软弱无力,似乎把牧师当成了一个刷嘴皮子的职业。牧师的悲哀之处是,除了讲道,什么都不会做。

看看耶稣,他可不是仅仅把自己限定在会堂里讲经而已,更是身体力行,到处奔走,服务他所接触到的群体,以此彰显出天国福音的大能。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入刘牧师时,引用了马太福音的一处经文,可谓恰当好处:“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太4:23)

第二,何为爱?何为关心信徒?

很多教会里信徒普遍缺乏关怀,就算是有关怀,也是很肤浅的,蜻蜓点水而已,无法进入到信徒的内心深处。因为牧师对信徒的关怀很多时候就像雅各书所说的,仅仅停留在口头的祷告上,再加几句属灵的客套话:“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雅各书2:15-16)

可是,我们在电影里却看到,这位“刘牧师”敢做敢当,甚至到了为信徒铤而走险的地步。当他看到教会里有的信徒也患了白血病,却因无法承受天价药而陷入绝境时,他不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属灵套话打发过去,更不是虚情假意地提供一个名叫“天堂”的精神鸦片,而是当他听到有种廉价药物可以救命,竭力去争取,尽管游走在良心和法律的夹缝里。

第三,我们能不能从有些普通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好撒玛利亚人”的某些人性光辉?

是的,我们承认,这个堕落的世界无人能和耶稣比拟,唯独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但这不等于说在这个人世间人性的光辉就彻底黯然失色了。

有位弟兄注意到这样一种看起来很“神学正确”的公式(或曰套路):“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这个人虽然很厉害,虽然很有爱,虽然帮助了很多人,但他和耶稣比,还是差得远;耶稣是无辜之人,却舍命救了那些本该灭亡的罪人:耶稣不仅医治病人,更拯救灵魂:人的爱是有限的,短暂的,神的爱是无限的,是永恒的……”最后的结论似乎是,人间的一切都是浮云……

可是,耶稣来了,是要废掉人性里的光辉吗?这光辉不是从神造人的形象发出来的吗?虽然遭到了罪的玷污,但并没有完全丧失。换句话再说,做基督徒和做好人一定得对立起来吗?

《我不是药神》的真正主人公是程勇,一个比较复杂的小人物,他当然不是“药神”。起先他追逐的是利益(但和那个卖假药牟利的假院士依然有天壤之别),因为他敏锐地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尽管如此,就是在这样一个逐利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人性的光辉,这在程勇第二次组建团队就能看出来。“刘牧师”没有因程勇“属世”而退避三舍,因为他看到了程勇身上的某些人性光辉(就算不把他视为“好撒玛利亚人”),所以他才愿意加盟这样的团队。

第四,有些基督徒是不是一颗“玻璃心”,以至于我们不愿正视世界的复杂性和苦难的真实性,一味地求神迹或去天堂?

前不久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位弟兄的分享:“按照(有些基督徒)‘玻璃心’们的思路应该是这样:刘牧师迫切祷告,专心仰望上帝,受到圣灵的感动与医治,白血病好了,然后勇敢作见证,带领很多病友一起归向主耶稣,福音传开了。这叫正面反映基督教。”

如果导演真的这样来拍,这样的电影也就索然无味了,远离了普罗大众,因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由神迹组成的,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哪怕是遇到苦难,也没有捷径可走。就算是耶稣面对十字架,他也没有逃避或退缩。耶稣被钉十字架,并没有免去我们的苦难,而是加给我们恩典和盼望去面对苦难。

在影片里,“刘牧师”也是一位白血病患者,但他没有听天由命,没有消极颓废,只等着死后上天堂,而是去抗争,并去帮助同样的病患者。“刘牧师”有信心有爱心有盼望,所以他才表现出如此无畏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向我们发出了挑战,也提示了新的视角给我们,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更刺激我们思考何为真信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