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微信

历史讲座| 寻访在华传教士的足迹:“七个第一”你知道吗?

作者: 田玖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03日 10:33 |
播放

有人说,历史是上帝写的小说,任何一个作家极尽想象力,也写不出历史这样精彩的剧本。但是当下时代出现一个现象,人们渐渐不看重历史,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缺少耐心去了解历史。在教会中,也是一样,很多人在一个教会聚会,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教会的由来和发展,教会的牧者也缺乏对历史的传承的观念。这也导致基督徒跟其他人一样喜欢把某个教堂仅仅当做一个景点看待。

所幸的是还是有部分学者和教会的牧者同工愿意花精力去挖掘和记录历史。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多了解教会历史,了解上帝在中国的工作。历史是记忆,也是反思。基督徒在了解历史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感恩上帝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史为鉴。

侯小勇老师,教会牧者,毕业于香港建道神学院,参与全职服侍多年。2015年创建寻访传教士足迹公众平台,致力于跟更多的信徒和学者分享他所寻访到的在华传教士(新教)的足迹。

侯小勇老师引用了圣经的一句话开始他的讲座:“从前引导你们,传上帝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本次讲座,小勇老师分享了七个第一。 

一,中国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co2bh94hxkufa3g4oc.jpg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在大不列颠岛北部小镇一个雇农家里。他排行最小,上面有七个兄姐,家境极为贫困,孩子们从小跟着父亲一起劳动贴补生活。马礼逊很勤奋,从小学会拉丁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马礼逊长大后,攻读神学,天文,医学和其他宣教课程。 

1807年,25岁的马礼逊在伦敦登上了一艘货船,经过美国最后抵达中国。9月7日马礼逊到达广州,因此很多人把9月7日定为中国宣教日。

马礼逊在船上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去中国干什么?”马礼逊回答:“我去中国传福音。我要把耶稣传给他们。”很多船员轻视他:“你以为靠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中国5千年的偶像文化吗?”马礼逊回答,“我不能,但是神能。”

马礼逊时代,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传耶稣。也不允许中国人教外国人汉语。马礼逊付几倍的学费想尽办法学习中文,但是即便学了中文他也不能随便传福音。1809年他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聘请,担任译员,时间长达25年。

很多人不理解马礼逊的工作,其实是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处境。到这个公司工作并这不是马礼逊的初衷。

1809年,马礼逊结婚,长子出世后即夭折了。之后又生一儿一女。1815年,妻子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为了调养身体,妻子带着孩子回到英国,一别6年。1820年,妻子返回澳门,但是第二年,却不幸感染霍乱离世。

1812年伦敦宣教会决定增派米怜牧师到中国协助马礼逊。遗憾的是米怜英年早逝,享年37岁。 

马礼逊在中国领人归主的人数也就10个,一是环境不允许传,二是工作事物繁忙,但是他在此期间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第一个把《圣经》译成中文。1814年7月16日,马礼逊为中国第一位基督教新教信徒施洗,他的名字是蔡高。

1834年 8月1日马礼逊在广州病逝,享年52岁,安葬于澳门。

二,中国第一个华人牧师——梁发 

co2bhbo69ugw7ycpnd.jpg

梁发,1789年出生于广东肇庆府高明县古劳村一个农民家庭。梁发是新教第一位华人牧师,新教第一位宣教士,也被称为中国“报业之父”。1804年梁发(15岁)去广州打工,在广州印刷店学画工及木板印刷。1810年,梁发在广州十三洋行学印刷期间,结识了英国宣教士马礼逊。

1815年,马礼逊派他去马六甲帮助米怜印刷出版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梁发一开始十分敌视福音,后来在米怜的带领下,接受了耶稣基督。 

梁发信了耶稣非常火热,就想回老家传福音。1819年回到故乡和黎氏结婚,1820年带领妻子信主,并受洗。妻子黎氏成为中国第一个更正教的女信徒。 

梁发虽然读书不多,但自学能力很强,写了很多福音性的书籍和小册子。撰写《劝世良言》,到处分发布道。但是经常被官府当做邪教抓捕,多次被打。被营救后又去马六甲帮助米怜。 

1822年米怜病逝,梁发回到广东,1823年,马礼逊按立梁发为牧师,因此梁发成为华人第一位新教牧师。 

1855年4月,前两天还在医院做福音工作,在家中讲道的梁发,两天后却意外病入膏肓,不幸离世。享年66岁。梁发的墓碑被保存在广东中山大学的一个房间里。墓碑上刻着“第一宣教士梁发先生墓”。 

三,中国第一个教堂——厦门新街堂

co2bhkimyog8q1ng5m.jpg

新街堂位于厦门市台光街29号,是中国大陆第一座供华人做礼拜的基督教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 

1842年2月24日,美国传教士雅裨理(1804-1846)抵达厦门鼓浪屿,在岛上建立布道所,是最早进入厦门的新教宣教士。

1848年,波罗满亲自参与设计和监工,当年年底建成中国第一所基督教堂。1849年2月11日,教堂举行献堂典礼。


 四,中国第一个西医院——广州博济
co2bjh974zwz9gzeuk.jpg

广州市珠江河畔沿江西路107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身是中国第一间西医医院,为美国宣教士伯驾创办于1835年。

这间医院最开始是眼科医院,虽然首日无人,但是17天的时间,病例表就已经增加到240多份。在当时救治了很多人。1844年医院迁至联兴街,1854年,由美国人嘉约翰(1824-1901)任院长。

1886年,孙中山曾在博济医院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使之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医院也改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这间医院在中国西医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国第一个精神病医院——惠爱楼
co2bkqe8894sokq5hd.jpg
惠爱楼,嘉约翰摄于1900年

1898年2月28日,嘉约翰在广州开了第一所精神病医院,就是惠爱楼。 

嘉约翰看到当时很多生病、残疾、精神有问题的孩子被遗弃街头,嘉约翰本着基督的爱,创建精神病医院收纳这些人。

1901年8月,嘉约翰医生因病去世,恂·嘉理医生继任院长。1927年,惠爱医院由当时的广州市政府接办,现在为广州市脑科医院。 

六,中国第一个盲校——瞽叟[gǔ sǒu] 通文馆 

co2bnxyr53ciaj7w8p.jpg

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五路居11号的北京盲人学校,其前身是1874年由教会宣教士创办的“瞽叟通文馆”,是我国第一所盲校。

1870年,英格兰宣教士穆·威廉被基督教圣公会差派来到中国宣教。1874年,他借用长老会在北京城西甘雨胡同创办了“瞽叟通文馆”。

1911年,穆·威廉在北戴河因病安息主怀,享年68岁。学校工作由其夫人接替。有人称穆·威廉是开创中国盲教事业的“灵魂”。

七,中国第一个聋哑学校——启喑学馆
co2bmlxs0mbv99gukx.jpg

烟台市四马路同和里45号的特殊教育学校,其前身是1887年创办的登州启喑学馆。

登州是现在的山东蓬莱,1887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米尔斯·查理夫妇用美国罗彻斯特聋哑儿学校奉献的50美元,在登州丹崖山下的一座平房内招收李三元和刘堂凯两个聋哑学生,翌年,取名“登州启喑学馆”,是我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1892年,学校已有11名学生。到了1895年6月,米尔斯因心力衰竭安息主怀。1896年,其夫人忍痛将学馆关闭。1898年2月,米尔斯夫人从美国回到烟台,暂时租用烟台通伸旅馆作为校舍,招收了7名学生,3月份学馆重新开学,取名“烟台启喑学馆”。 

1898年-1941年,学校先后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44人,朝鲜平壤也派人到烟台学习。

截至1940年,全国共有10多聋哑学校,其中9所学校的教师在烟台启喑学馆接受过培训。 

1923年70岁高龄的米尔斯夫人退休,外甥女卡特小姐接任校长,当时学校教师增加到9人,学校建有6座楼房和数十间平房,拥有76间教室、16间办公室,20间宿舍,各种教具、标本以及礼堂、食堂、游艺室、浴室、接待室等。学校在当时规模相当大。

后记

侯小勇老师表示自己虽然没有读万卷书,但是却因为寻访传教士的足迹做到了“行万里路”,每一段历史他都是亲自寻访,不断挖掘,整理和记录。他盼望通过这些传教士的故事让主内弟兄姐妹可以想念他们,效法他们,并且看到上帝在中国的工作,从中得到感动、智慧,也学习思考和分辨。


文章内容取材自:“因爱而生”平台讲座
(文中照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历史资料图片)

”寻找传教士的足迹“公众号:

co2bifx1poxikvzv9y.jpg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