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微信

【艺术家访谈】英德的艺术历程:与主同行 主恩相伴

作者: 特约撰稿人 岳翰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7月04日 10:13 |
播放

    笔者与英德初次相见是在白野夫的工作室,那时同样是基督徒艺术家的白野夫正在分享他的信仰与艺术历程,就在喝茶之际,英德与一位老师来到了工作室,不过他们因有事要忙,只留了几分钟便离开了,于是在这短暂的几分钟里,我的记忆中多了英德的印象。每个人在结识了新的朋友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自己以前对于人性的认知,形形色色的人作用于我们的内心和经验,让我们体验到活生生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平庸的人在我们面前闪过时,并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也未曾想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这就是平庸,一种关注价值的匮乏。就此而言,当我第一次与英德老师见面时,我对于人性的感知范围又扩大了,那是多么鲜活的经历。一个平时生活中绝对遇见不到的生命就在你的面前端坐着,与你身边的人谈笑风生,沐浴在耶稣基督恩典的荣耀中,那时我虽然与他未曾谋过面,未曾做过任何的交谈,但我想自己在回到独处之地时定会将他反复思考再三,细细地咂摸他的生命馨香了。

终于有幸来到英德的工作室与他进行交流,他的工作室是在宋庄小堡北街的一个类似于农家院的住所,环境清新安静,那一天阳光很足,可以说有点热,英德出门接我时身着绿色T恤和白色条纹短裤,显得大方而有潇洒闲适。那一天的会面英德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感觉,如果说初次见面时面对两个挚友(白野夫和李老师)饶有兴致而洒脱有余的话,这次会面由于只见我一个人,我又是一个晚生小辈和记者,英德在面对我而进行的谈话中不禁多了几分缅怀和语重心长的气息,语调中由于更多地含有回忆,整个谈话氛围显得沉重而又不失诚恳。

英德的工作室就像一个住户的家,这是一处只有一层的平房,灰白色的地板略带点淡黄,进门便可见一个壮硕的画架立在屋子的中间,上面安放着一张仍未完成的画作,地面上斜靠着桌子边也放着一幅即将完成的画作,英德平时除了严肃的艺术创作之外还在外面接一些活儿,比如为他人画一些肖像或者室内装饰画等;屋内的墙壁上也挂了不少他近期和早期的画作,都是油画作品,尺幅有大有小。墙壁的一角悬挂着一幅半抽象半写意的作品,那是英德近期的实验之作,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够开拓出新而有力的艺术语言;同一面墙的另一边挂着一幅尺寸较大的作品,画面中一位身裹素以的新妇站在灰沉的背景中低头沉思,仿佛是在做静心的祈祷,雅致而又恬静;另一个墙脚下放着一件三联画作品,描绘的是英德第一次给信徒施洗的场景,信徒对神的盼望和信心透过灰白的背景和人物虔敬的姿态表现出来,这一件作品名叫《新生命》,曾经在美国做过展出。工作室面积并不大,但让人觉得静谧舒适,我想除了位置偏僻、人群不多以外,室内角落中放着的一把木吉他和桌子上摆放的圣经也给人带来属灵上的安宁。这个地方是可以进行礼拜聚会的,英德与白野夫一样,长期担任教会的牧职,讲道和牧养信徒都是他们的教会事工。

新妇祷告

新生命

工作室内的家具布置比较简朴,一个茶几,一排简短的沙发,再加上几个椅凳,英德偶尔会在工作室内接待客人,多半是主内的艺术家朋友,我去时看见茶几的四周摆着几个椅子,便挑了靠窗的橙红色沙发坐下,也好一览工作室内的全部景观。英德坐在我的对面,泡了茶,我们便一边喝茶一边交谈。

英德是朝鲜族人,通韩语,在教会的服侍事工中经常担任韩国牧师讲道时的翻译。他出生在东北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离着中朝边境线不远。英德的幼年便是在这样一个偏僻而又寒冷的地方度过的,长大后在考上大学之前想独立做事情,于是的几个朋友承包了一个山场,寒冷的12月份在东北深山老林处伐木由于遇上大雪天气下不了山,就在零下35的气温下露天睡了两个晚上,险些冻毙。这使得英德很早便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神对儿女的拣选总是会有一种奇妙的预备,当一个真正得救的基督徒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总是会感叹神的奇妙做工,其实神的恩典已经从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了,借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指引我们向着神恩的方向迈进,直到我们真正接受主恩的那一刻为止,我们才会真正从心底里明白这一点。太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活在幸福的恩典中,而是我们对于幸福和恩典的感知能力太有限了,以至于我们总是在幸福和恩典中体验悲苦。

    
英德1986年(那时他才15岁)开始跟随自己姐姐的男朋友(后来成了他的姐夫)学习作画,那时候他还只是出于兴趣,觉得自己的气质和性格与他姐姐的男朋友颇为契合,不过简单的爱好却成了英德发现和提升自己艺术天分的契机。跟随姐姐的男朋友学了一年左右的绘画之后,英德就开始自己摸索,参加绘画辅导班等美术教育机构,并报考延边大学教育学院。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够高,尽管英德的绘画专业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但还是考了好几次才最终考入吉林省延边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系,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学习历程,在校期间还参加了一个四人画展。1993年从延边师范美术学院毕业后,英德当了一年的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渐渐觉察到自己更适合做一名职业艺术家。于是,1994年放弃教师职位,先来到北京开始艺术生涯1995年去了天津美院油画系高妍班深造,结业后,几位艺术家在天津美院附近举办天津画家村艺术展,期间邀请许多国外使馆大使及文化参赞,但没有成行。

1998年,英德带着自己的艺术理想来到了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之后不久便去了顺义南皋。那时候的他还没有信主,自己的作品没有人买,生活上穷困潦倒,有时候不得不靠着朋友的周济过活,结婚之后有了两个孩子,生活上更是窘迫,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非常的不稳定,以至于两人几近到了离婚的地步,这样的生活维持了好几年。2003英德遇到一个去法国参加展览的机会,那是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可以去法国逗留一段时间。凑巧的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是一个华裔基督徒,英德便在参展过程中与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位基督徒策展人向他传福音,并给他看一些与基督教福音相关的视频资料,包括远志明牧师的讲道等等。当看到张伯笠牧师分享自己在俄罗斯雪地里受冻几近丧生而被神看顾得以还生的经历时,英德原本刚硬的心被触动了,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雪地里的经历,为神的恩和义痛哭不已,从那时起便接受了福音真理。

在法国参展结束后,英德带着一颗已经被圣灵浇灌的心回到了北京,但由于当时北京的教会少,他找不到教会,自身得不到好的牧养,不得不在教会之外“漂泊”了好几年,直到2005年春节过后当他与艺术家朋友聚会吃饭时,无意中遇到了一个基督徒艺术家,并通过他找到教会,进而开始了正常的教会生活。有了正常的教会生活后,英德在属灵上不断长进,除了参与一些圣经知识和神学的学习课程之外,还积极参与教会事工的服侍,并接受服侍方面的相关培训,渐渐地,他成了教会中有力量、有生命的属灵牧者。做一个教会的牧者和带头人,需要各个方面的恩赐和能力,还要有一颗纯粹的爱主的心和圣洁的属灵生活。牧养教会给了他很多的负担,让他感受到心灵上的疲惫,但是借着神的恩典和大能,这些牧养经历却很好地塑造了英德的属灵生命,让他学会不断地将生命扎根在神的话语和信实中,靠着信心生活。英德希望自己的妻子也能够信主,在他过上正常的教会生活之后,开始带着妻子去教会参加礼拜。妻子与英德差不多同时归主那是一次英德因着夫妻吵架的事情与牧师分享时,牧师告诉他说:“从此以后,你们的门就不会再开了。”“门不再开”意味着夫妻二人不再分离,一听到这句话,英德的妻子深受感动,大哭不止,也就跟着他信了主。妻子归主后,两人因为有了情感的根基,吵架越来越少,二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和睦。

基督徒的一切都得到神的看顾,英德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妻子归主后,英德开始带领一家人过起敬虔的生活,在家读经、祷告、谢饭都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每次生活陷入窘境之时,英德总是会祈求主的帮助,神也一次次帮助他,有一次他的一件作品卖出了3000元人民币,一家人的窘迫之境迅即就被解除了,英德在这样的恩典中经历到神的信实,便不断地赞美神,将荣耀归给神。实际上,英德的教会牧养历程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起初他在向神祷告时就说:“主啊,你要是帮我解决了生活上的难题,我就服侍你。”得到这一莫大的恩典之后,英德开始积极地服侍神,刻苦学习神的话语,参与各种事工的培训,履行自己当初向神许下的诺言。教会的服侍给了英德很大的挑战,各种难题都需要他来解决,他甚至还牧养过燕郊很有名的黑社会头目妻子的弟弟,这些都曾给他带来巨大的困难和负担。借着这一切牧养经历,英德的属灵生命不断长进,服侍能力也不断提升。

除了在教会中积极参与服侍事工之外,作为一个艺术家,英德也积极参与推动属灵艺术的发展。2007年,他开始主持第二届国际教会复活节艺术展由于当时通讯技术不发达,英德只得骑着摩托车到处寻找打听基督徒艺术家并邀请他们参展,他主持国际教会复活节艺术展至今,今年四月份笔者在第七届展览开幕式上还看到他担任主持。2009年,他和白野夫草拟了一份展览策划书,筹集资金开始准备发起“佳美脚踪”基督徒艺术家纪念英国宣教士伯格里、富能仁贵州、云南采风活动。十几个基督徒艺术家被邀请得以聚集,一同去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的教会事工进行采风,留下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回北京之后,他们租赁了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二层楼房作为集体工作室,一同进行了为期三个月左右的集体创作。创作过程中,每个人都过着严谨的属灵生活,早上6点起床,开始灵修,之后进行一天的生活和创作。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英德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欣慰的笑。作品创作结束之后,英德邀请了岛子担任学术主持和策展人,同时展出了他的部分作品,这就是2010年元旦举办“以灵命爱中华”纪念英国宣教士伯格里、富能仁艺术展英德在这件事工中一直担任着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角色,与其他基督徒艺术家合作,共同为着主的荣耀而努力,不惜劳苦。

作为一个基督徒艺术家,英德进行创作不仅是表达自己信仰生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和塑造自己生命的重要途径。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一个不断赋予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基督徒艺术家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仪式,在这样的仪式中进行着生命的锤炼,不断地进行自身基督徒身份的构建。对一个基督徒艺术家来说,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主,沉思、祷告、默想,进而通过手和身体的运作,将信仰生命完整而透明地复现在画布之上。正如雅各书所讲的,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基督徒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可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行为。在创作中,神、人和艺术三者之间构成一种有机的联系,神恩不断透过艺术家的笔降临画布之上,艺术家在此期间将自己完全倒空,成为一个彻底透明的器皿,扮演着极其强烈的先知角色。英德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不断革新自己的艺术手法,力求更好地在画布上呈现真理和纯粹的基督精神。

英德信主前的作品

英德信主前的作品  西藏写生

英德初信主时的作品  朝鲜族基督徒

英德初信主时的作品  百合花

就像很多基督徒艺术家一样,英德的艺术创作在他信主之前和之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信主之前的英德多用写实的技法描绘人情和物象,比如去西藏写生等等;信主之后的英德在艺术创作中开始表现基督教题材,如圣经故事图和一些描绘基督徒属灵生命状态的绘画作品等,除此以外,英德还有意识地探索表现信仰题材时的技法,力求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与中国画的气韵相比,油画中更多地表现光这一元素,特别是当我们看西方绘画史时会很明确地发现这一点。光,象征着奥古斯丁意义上人的内在之光和神的圣灵之光,这在西方油画的发展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英德希望找到一种能够真诚地表达自身属灵经验的绘画效果,找到某种独特的意象,借助意象表达自身内在深层次的属灵感受,进而拓展到对整个大的基督精神的表达。英德在信主之间的作品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才华,无论是素描还是油画,人物造型雄浑有力,显露出一种沉着大气之感,风景作品在色彩上既有印象派特征,又带有一点抽象意味和东方式的写意之感,浑厚而不失灵动。信主之后,英德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基督属灵题材,例如他画的朝鲜族基督徒敬拜和祷告的场景,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他们作为神的儿女对主的信心和渴慕,特别是其中几幅描绘基督徒小女孩合手祷告的作品优雅的背景烘托出前景中人物的纯洁和虔敬,小女孩的爱主情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人物之外,英德也画了一些百合花题材的作品,色彩丰富而不失雅致,给人以清爽透丽之感。

和散那系列 之一

灵命爱中华系列 之一

乡村教堂系列 之一

英德的主题性作品和散那系列中,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被应用到画面中,一双双祷告和祈求的手挺立在画面中,有实有虚,意涵丰富,描绘出神儿女们对主恩的渴求,一双双祷告的手向上高举,每双手都像是鸽子,意欲向着蓝天展翅飞翔,基督徒因着神所赐的信心得以战胜世界,这些手的形象生动而有力地刻画出了基督徒们因着对神的信心而大有盼望,基督徒喜乐而坚定地活在这个世界之上,全赖基督的恩典。在乡村教堂系列中,英德运用类似印象派的绘画风格,描绘出一些乡村教堂的外部景观,色调沉静优雅,构图方面让我们频频想起梵高的作品。在“以灵明爱中华”系列作品中,英德就已经在有意识地探索新式艺术语言了,一排排敬拜和赞美的基督徒通过较为写意和模糊的艺术语言得以表现出来,人物的塑造开始显露出英德自己的特色,精神性较以往更为饱满丰厚,当我们仔细品读人物的动态和表情时,也能体味到更多丰富的意味。

如鹿渴慕溪水

小品 共同体

爱之花园系列 之一

除了以相对写实的技法描绘基督徒形象的作品外,英德还创作了一些圣经题材的寓意画,比如这幅《如鹿渴慕溪水》,一只鹿站立在溪水中,背景中一条有如白色缎带似的瀑布倾泻而下,鲜明地突出了耶和华的慈爱,这件作品表现出神的儿女与天父之间爱的关系,给人以温暖和慰藉。在《共同体》中,英德描绘了几只雏鸟在巢中紧紧挨着嗷嗷待哺的场景,雏鸟象征着神的儿女,不分贵贱地聚集在一起,在主的怀抱里领受他的恩典,基督徒在教会这个共同体中,一起相互安慰和鼓励,共同赞美和敬拜主,荣耀主的名,领受主的恩典。英德还有一些小品绘画,色彩丰富漂亮,光感十足,葡萄枝、百合花、玫瑰花等物象都是圣经中常见的自然物象,英德借描绘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主恩的感谢以及对主荣耀的赞美。在“新妇”系列中,画面透露着一个个身穿素白纱裙的女子,或祷告或赞美或默想,不一而足,少女蒙着眼睛沐浴在一束光之下,象征着她在主恩中战胜了眼目的情欲而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主的怀抱中,沉静中又不乏赞美的欣喜之情。在“爱之花园”系列中,英德用稍稍带有抽象意味的技法描绘了众多花的形象,这些花绽放着,吐露着芬芳,既是对神恩典的象征,也是对基督徒美好生命的向往,这些作品也显示出英德在绘画技法上面的突破和新的成长。

    英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凝造一种可以深刻全面地表达基督生命的意象,这在形式上也是对中国画的一种借鉴。创造属于自己又有着深刻的精神意涵的画面意象实属不易,需要长时间的作画实验以及自己内心敬虔的操练,期待英德能够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中,在神的带领下,完成更加符合神心意的作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