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微信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调查报告:信徒为何走向基督教家庭教会

作者: 秦思宇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0年08月28日 01:01 |
播放


近年来,基督教福音在中国城市得到了较快的传播,而城市基督教家庭教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蓬勃兴起和发展。城市居民为何会走向基督教?他们为何走向城市家庭教会而不是城市三自教会?城市家庭教会为何如此兴盛?近日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汉市三个家庭教会基督徒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以武汉市基督教家庭教会信仰者为研究对象,走访了武汉市三所家庭教会,调研人员发放了44份问卷,回收44份,剔除2份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42份,除此之外,调研人员还进行了较多的个案访谈,并精选了七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

此次选择的调研对象在年龄机构上偏年轻化,在接受调查的42人中,90.48%年龄结构都是18—35岁之间,36—50岁的比例只占7.14%,50岁以上的仅有1人,占2.38%;学生占78.57%,其他职业总共只有21.43%;受教育水平在大学及大学以上的占87.70%;同时女性比例占到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的2/3。调研人员表示,“这一统计结果与武汉市武昌区的高校众多的实际情况、城市基督徒的高学历化以及信教群体中女性比例较多这个趋势相吻合,但是也不免存在调查样本结构单一等问题。”

信基督教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基督教信仰本身的魅力以及家庭因素在影响一个人的信仰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比例约为50%,另有27.78%的人因为基督教的教义很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而信教。

参加家庭教会的礼拜或者团契的原因

为什么不去三自教会而去家庭教会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35.90%的人选择了家庭教会离自己住的地方近;30.77%的人选择了因为家庭教会气氛温馨,还有23.08%的人选择了因为一些信教的朋友都参加家庭教会。

个案访谈:四种不同人群走进家庭教会的原因

调研人员在此次调查中做了很多个案访谈,其中比较典型的四个案例是:从对祖先、鬼魂的崇拜走向信仰基督,到进入家庭教会的信徒;从无神论走向基督教,到进入家庭教会的信徒;从国外信教走向国内家庭教会的信徒;从象牙塔走向基督教,到进入家庭教会的信徒。

第一类:从对祖先、鬼魂的崇拜走向信仰基督,到进入家庭教会

对于第一类从对祖先、鬼魂的崇拜走向信仰基督,到进入家庭教会的案例,调研人员总结说,这一类信徒多是中年妇女,他们原本有着鬼魂和祖先崇拜的习惯,但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自身心灵的空虚,加之周围亲戚朋友的带领,使得他们走向基督教。由于其自身对基督教的追求是基于解决心灵上的空虚,所以三自教会的普世性的说教不再满足她们的需求,使得他们转向了家庭教会。

在调查报告中,调查人员提到接受访谈的是一位大约四五十岁、在家待业的中年妇女。原本生活在农村,后来因丈夫发了财而进入城市,无所事事的她被亲戚带到教堂参加礼拜,她说“当时我一下子就觉得很开心,因为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大家一起祷告、说话的地方,自从来到城市后我很久没有和这么多人在一起了。”她认为,三自教会是挂牌的比较容易找到,家庭教会一般比较难找,所以先通过三自教会接触一些人,认识的人多了就会知道什么地方有家庭教会了。选择家庭教会也是先要去听听这个教会合不合自己的胃口和心意。一般三自教会就是感觉给人不温暖,大家坐在那里听,听完后谁也不认识谁就走了。家庭教会里就是这么几个人,大家有说有笑,感觉很好。

第二类:从无神论走向基督教,到进入家庭教会

“这一类信徒往往是知识分子,他们出生于草根,从小就受到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唯物论以及共产主义是他们整个学习成长的主旋律,但是主流意识形态上的这种价值观当面对现实问题时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虚无空洞。饱含激情的知识青年在经历了以往理想的或实现或破灭后,陷入了人生方向的迷失,进而转入对生命终极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追问,而基督教中的《圣经》对此作了很好的解答。”

被访谈者是武汉某高校一名四十岁左右的教师。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农村家庭,经过个人的努力考入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后又考上博士,这段人生经历让他觉得人生中很多东西只要自己肯去拼搏就会有收获。但是当他所要追求的一切都实现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内心还是不踏实,正如他所说“因为我所拥有的物质、名声和地位并不能满足我内心的深层次需求,我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等这样的问题。”

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从小受到无神论和科学观的熏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科学和书籍,哲学、文学、心理学等等,但都无法解决问题。由于他对美国政治历史很感兴趣,也就很早就接触到了《圣经》一书,他觉得美国很自由,人际关系很融洽,后来发现原来是因为这个国家有信仰而且信仰耶稣基督。《圣经》中明确回答了世界的起源,人的来源,人活着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以及我们未来的希望。这使得他的人生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第三类:从国外信教走向国内家庭教会

关于这一类信徒,调查人员说,他们多是社会的高层,有着良好的学历背景,或是出国留学回来或是作为访问学者留学海外归国。经过多种学说的比较和挣扎后,最终他们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选择了基督教作为他们的信仰。而国内三自教会缺乏故有的自由度,使得基督教在中国失去了应有的精神,于是他们走向家庭教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国”。

接受访谈的是武汉某高校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访问海外各国。他说“我比较早的知道理性是有限的,但是未知世界是由谁来掌控,我不知道,可能是自然神的这一块,到耶鲁之后,我也在学习,因为我以前也很高傲,可能我自己奋斗如何如何,可是我看到那么多比我还优秀的人他们都是很虔诚的基督徒,事业很成功,但是仍然很谦卑。我到耶鲁之后,虽然我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是我宽容一些东西,别人也宽容我,我就慢慢感到信耶稣和不信耶稣的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可能你要做好人,还只能在这里面找到,就像耶稣说的,‘我就是真理、道路,你们就跟我来’。”回国之后,他继续在高校做学术研究,并将研究方向转向神学。他认为政治学问题最终就是神学问题,因为政治学做到最后是难以靠哲学加以解决的。

正是因为上述的经历使得这位教授在国外正式加入基督教并且坚持做礼拜,而回国后由于对三自教会布道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感到压抑他就没去三自教会,而是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基督教朋友一起正在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属灵家庭教会。

第四类:从象牙塔走向基督教,到进入家庭教会

这一类基督徒是高校在校大学生,他们始终受着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但是教条化和老口号缺乏说服力,主流意识形态上的这种东西也无法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当他们第一次听到基督教这样的信仰,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可以按照基督徒教义这样的人生,可以这样去想,去活,去看待身边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先是尝试性地观摩基督徒生活,之后便义无反顾的成为了基督徒,甚至是成为教会的义工。

被访谈者是武汉某高校一名大三的学生,来自湖北的一个农村。2007年9月因为在校园里面接触到2个基督徒而去了教堂的他,发现教堂里面的人很喜乐,内心很平安,而教堂里那舒缓悠扬的赞美诗也使N同学长期学习所绷紧的大脑神经得以放松。出于这个原因他对基督教产生了兴趣,但是处于信与不信之间摇摆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8年“5.12地震”救灾活动。

地震发生后他去了四川支援灾区,他说“去四川的最大感受就是基督教对生命的热爱。”回到武汉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洗礼,正式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谈到信基督后的感受,他很自豪地说“我觉得神对我的性格进行了改变,我现在没有像以前那么急躁,脾气变好了很多,也更加有耐心了。以前有点小事情就会可能影响我的情绪,但是现在我觉得神在护佑我,就不会像以前那么迷茫无助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谦卑,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自负的一个人,因为我们家农村那里就出了我一个这样进入重点大学的大学生......”

“我觉得三自教会的布道越来越不能给我启发,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不能溯及人的心灵。我觉得家庭教会更加适合我。”他现在每周日上午在家庭教会里参加主日敬拜。

总结:信徒走向城市基督教家庭教会的一般性原因及分析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调查组对此次调查对信徒走向基督教家庭教会做了以下总结。

当前中国的城市人群心理缺乏的是一种群体归宿感,而基督教以宗教的形式将人们连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大家身份自我认同的团体。基督教的组织性为当下都市冷漠的人际关系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交友、结社、减压、谈心等空间。以基督教为纽带,城市各个阶层的人在周日聚会时走在一起,相互祷告相互倾诉。一些家庭聚会点会趋于同一阶层或是同一年龄段如学生团契或相似职业如教师团契,退休人员等的聚会,这样他们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很多信徒是在朋友、亲人或家人的影响带领下加入基督教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作为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在传播福音过程中也深深地烙上中国传统熟人社会办事的印记。


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更高的需求,城市人群在精神上出现了空虚,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在过惯了都市生活之后更多是考虑人生价值和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而传统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等不能解决人们死后的归宿问题,其他宗教如佛教虽然也讲转世轮回但在今世又过于消极被动。基督教则要求人们在今世背起十字架赎罪,以求来世进入天堂。这种在今世奋斗努力,荣神益人,死后灵魂得救进入天堂更加符合当下城市人们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

人们加入家庭教会更多是基于家庭教会比三自教会更加温馨,这种温馨不仅表现在空间范围的缩小,人数的较少以及教会服务设施的便利,更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洽,教徒与教徒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相互倾诉交流。此外,牧师布道的自由度更加大,给教徒的启发性也更多。因为在“两会”管辖下的三自教会布道内容均需经过审查,且很多东西诸如惩罚、末日审判以及启示录里面的内容三自教会都加以回避。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由民间学者李凡于1993年创办,以“推进中国政治制度改良,推进中国民主进步”的宗旨。近年来对基督教家庭教会做了很多调查和研究。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