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微信

基督徒需要知道的历史:信经之战

作者: 译者: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1月04日 19:00 |
播放

原作者按: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基督徒,他们被很多“如同云彩的见证人”围绕。从那时起,这片“云彩”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在这篇月度专栏文章中,我们将思考过去2000年帮助组成这片“云彩”的人与事。这些人与事帮助组建了今天存在着的基督教会社区。

在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元一世纪的中期,发生了一件非常之伟大的事情。一支最初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并不断发展的犹太教小型教派开始宣称,一名名叫耶稣的犹太教传教士兼神迹者,虽然被自己的宗教当局定罪,最后还被罗马占领军处死,但他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这件事本事很有戏剧性、争议性和震撼性;但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群人对耶稣的尊崇方式之前还仅仅限于独一真神身上。在耶稣身上,他们宣称以色列的上帝以人的形式显示了自己,另外,唯有相信这位受膏者“基督”方能得到救赎,他为我们的罪而死,之后复活过来,然后升到父神的右手边。

问题之后还是问题

这就产生出一大堆问题。基督在哪种意义上具有上帝的本性?这是否意味着与上帝平等还是服从于上帝?耶稣是否是在其生命的某个关键时刻才成为“基督”?某些基督教思想家以这种方式提到了他的受洗;但是,这种“收继”的想法遭到主流思想的强烈反对。他在地上出生之前是否已经就存在了?如果是,这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呢,还是他是在所有被造物中被尊崇的 “第一”呢?长话短说:他是否存在一个开始?

还存在很多涉及基督身上人性与神性结合方式的问题。这两种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截然不同的吗?还是说它们密不可分地融合到一起?上帝之子基督是否以承受痛苦和不适的方式承担了人性?但是,超脱人世一切限制的上帝如何经历到这些事情呢?或者说是,基督只是看上去在受苦?基督心里面作何种思想呢?耶稣知道一切是因为他就是上帝吗?还是说他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他的理解依赖于上帝?如果是,他在哪种意义上算是上帝呢,因为上帝的知识是无限的。

现在和过去,对这样的问题都难以回答。一个充满活力的激进宗教团体很快就开始探索信仰和信念上的未知领域,这些争论远远超出知识好奇心的范畴。基督论(Christology,对基督性质的研究)会对救赎产生直接影响。因为,既然救赎取决于基督,那么他是谁、他是什么就成为生与死的问题。这确实是一潭深水。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也陷入到一片火海之中。

无论古今,新约中“道成肉身”(《约翰福音》1:14)的说法相当震撼人心。基督徒要么认为这种表达深奥得不可测,那么努力分析这对于基督和上帝的本质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罗马帝国的晚期,他们也执着于求解。

既“对”也“错”

这些分歧性辩论将讨论到如三位一体和基督论意义等深奥的理论。上帝的本质将得到前所未有的辩论和定义。而为了解决这些争论召开的教会会议有尼西亚会议(325年)、君士坦丁堡会议(381年)、以弗所会议(431年)和迦克墩会议(451年),人们视这些会议为“大公”(世界范围性)会议,其决定对整个基督教会具有约束力。

这些大辩论决定了基督教对于基督和上帝本质的理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方式。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更加支离破碎、各行其是的教会世界里面,这些辩论产生出的信经依然决定着基督教争论的形式。这些早期讨论始于这么一个问题:过去和现在,那个被宣称为基督的人到底是何人?

争论其实早已开始,因为一些处于主流信仰边缘的观点得以推广。这样的观点有很多,以下列出的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安提阿的萨图尼斯(Saturninus of Antioch,公元二世纪前期)认为,基督没有物质上存在,他只是以人的形象出现。

其他一些人也以不同形式信奉着“幻影说”(docetism,源自希腊语“看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公元一世纪晚期的以弗所,克林图斯(Cerinthus)教导说,耶稣的确是一个人,但被尊荣的“基督”降临附身,之后在被钉死十字架之前又离开了他。

公元144年时,锡诺普的马吉安(Marcion of Sinope)教导了一种二元论信仰,即旧约中的上帝是一位半神(物质世界的创造者),然而基督揭示出一位更高位的至高神。他还教导说,基督并非由马利亚所生,而是以成年男子的形象出现。同样地,他认为基督的受难只是表象,并非真实。

伊便尼派(Ebionites)认为,耶稣是约瑟和马利亚的人之子,在受洗的时候被上帝选中,为圣灵膏抹。这种收继主义的理解也出现在其他思想流派当中。

可以这么说,与亚流(Arius,或译作“阿利乌”)这位生活在今天的埃及、约在318年一鸣惊人的人物有关的思想影响更大。当年,亚流因为声称只有圣父才是真正的上帝而与亚历山大主教爆发冲突,与亚历山大主教所不同的是,亚流认为,基督虽然受高位崇敬,但他自身并不具有上帝的本质。他是由圣父而出(在其降生为人之前)的被造物(“生”),被生之前他并不存在。但无论如何,父神正是借助圣子基督创造了世界。

这样就让基督的地位远远高过其他被造物,但远远低于父神。另一些人则反对说,圣经中“独生子”的概念代表着一种永恒关系,而非是出生或开始存在的那刻。这种观点很快成为了争论场上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的信经由此而生。以下是一场极为复杂的神学上和语言学上辩论的简化版本。

罗马帝国晚期时候的“信经之战”速览

亚流被驱逐出教会,但事情还并未因此结束。随着这场辩论吸引了更多教会领袖并愈演愈烈,东西罗马帝国统一后的新皇君士坦丁一世(大帝)在尼西亚召开了一次大公会议。会议决定反对亚流,发表了一份称之为《尼西亚信经》(Creed of Nicaea,325年)的声明。后来一份内容相似的信经也被称冠以《尼西亚信经》之名,被基督教会普遍接受。

《尼西亚信经》攘括了基督教有关基督的大部分核心信仰:

“以及一位主耶稣基督,神独生的儿子,在万世以先由父所生,出自光的光,出自真神的真神,受生而非受造,与父同一本质,万物由他被创造。”(译注:这里援引的是中文维基百科所列的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版的译文)

事情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人们使用了一些技术上的希腊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神子(即基督)和父神具有“同一性”。但是,即使是在尼西亚会议之后,还是有人觉得选择这个术语不够准确。毕竟,这个词在日常使用中是用来描述同一物质构成的两个独立物体的。虽然尼西亚会议上显然不会用到这样的用法,但其他人可能会这么理解。之后,有些人确实就这么理解了。

亚流派在东方继续拥有广泛的追随者。蛮族的西哥特人在入侵罗马帝国时皈依了基督教亚流派,还将其带到罗马帝国西部,这样进一步推动了亚流派的发展。

亚流派也出现了较为温和的形式。362年,在亚历山大召开的一次重要教会会议最终做出了广泛支持尼西亚会议的决定。将上帝描述为公认的“三位格”并不构成为对三位神的信仰。他们没有独立的本性,也不是独立存在。相反,他们拥有一个单一且统一的本性。但是,后来的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瓦伦斯(364年至379年在位)宣布支持亚流派的观点(其前任皇帝君士坦斯一世也是如此)。尼西亚会议的追随者突然发现自己与帝国当局发生了冲突。一时间,基督教会似乎都变为了亚流派。

卡帕多细亚(在今天的土耳其)的该撒利亚主教巴西流(Basil the Great)的行动及时化解危机。在他的影响下,罗马帝国东部普遍认为,人们既可以相信上帝是统一的“实体”,也可以相信上帝有三个可识别但不可分割的“位格”。

在新的罗马帝国东部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79年至395年在位)的支持下,巴西流的说法流传甚广。在狄奥多西一世的统治下,整个罗马帝国再次实现了短暂的统一。381年,狄奥多西一世召开了君士坦丁堡会议,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根据五世纪时的传统),尼西亚信经被冠以同名头衔得以再次发表(以修改过的形式),亚流派的时代终于落幕了。

基督的地位和三位一体信仰已经大体上确立,决定了基督教会未来的前途。当时,还是有一些地方存在争议。在西方教会里面,圣灵源自圣父圣子的观点已被接受。在东方教会里面,既有的观点还是圣灵通过圣子从圣父那里而来。“和子说”(filioque,拉丁语意为“从子而来”)继续分裂着东西方教会。这个分歧对三位一体理论产生了影响,但对基督的本质及其与父神关系的基本观点倒是没有争议。至少可以说,终于有了些许统一。

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基督的完全神性说已经成为主流信仰。但他的人性呢?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的人,也不是完全的神,那他精神和感情生活,好比说他经历悲伤的能力,不能说是真正的人。道成肉身失去了亲密性,也失去了连接神性与人性的桥梁。基督将只是居于一副人形身体里面。这提醒我们,虽然这些复杂的论证对于我们来说太容易显得深奥且过于细致,但它们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问题直到451年的迦克墩会议才得以正式解决。《迦克墩信经》断言道,基督是“…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灵魂,也具有身体;按神性说,他与父同体;按人性说,他与我们同体;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即便如此,所谓的“东方正统教会”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才与罗马天主教会、主要新教教会和东正教会在这个主题的各个方面达成和解。

远非一场智力较量

这些争论在基督教历史上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从那时起就一直影响着基督教的理解和讨论,但是,在七世纪,这些有关理论的争议也产生出社会和政治影响,还有神学影响。它们增加了东罗马帝国在联合防御穆斯林入侵时所面临的困难。

持有不同意见的基督徒因为这些信仰而面临帝国当局的迫害,他们不太愿意维护帝国制度。有些人最初甚至还欢迎伊斯兰教的统治,认为可以让他们摆脱帝国对他们的制裁。关于基督本质的争论,再加上正统派当局如何对待持不同意见者,产生出了不可预见的政治后果。


原作者马丁·惠托克(Martyn Whittock)是一位福音派人士,也是英国圣公会的认证平信徒牧师。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五十四本书的作者或合著者,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历史和神学主题。此外,作为一位评论家和专栏作家,他也为一些出版物和在线新闻平台写作;在探索信仰与政治互动的广播节目中接受采访;也出现在天空新闻中,讨论美国政治事件。最近,他在几个新闻平台上接受采访,内容涉及信仰和英国王室及乌克兰战争。他与人合著的《基督的前2000年》(2016年)一书探讨了有关基督的思想史。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