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微信

我们常说的“精神内耗”你到底了解多少?什么是“内耗型人格”?

作者: 李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9月17日 18:31 |
播放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好像今天什么也没干,却觉得身心灵都很疲惫;
总是有胡思乱想、过度猜测和理解他人的言语;
心里有很多纠结,总是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
感觉很焦虑、疲惫、颓废,甚至有失眠的现象……

这有可能与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精神内耗”一词有关,这样的人又被称为拥有“内耗型人格”的人。事实上,内耗型人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经常陷入精神内耗的人群。他们容易陷入到紧张、焦虑、抑郁和不安等消极、负面的情绪,从而造成内心能量消耗的情况。这类人群的主要表现是个人自我矛盾、自我消耗,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如果有人想要吃西红柿炒鸡蛋,一般大家都是直接按部就班地将菜炒好。但是内耗型人格的人会纠结于,我到底是自己做还是点外卖,还是出去吃?如果自己做的话,到底是先放盐还是后放盐,先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可能最终考虑了半天也没做好,反而陷入了焦虑的情绪。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心理内耗,指的是人在自我管理的时候,需要消耗很多心理资源和能量,当你的心理能量和资源不足时,会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你可能会觉得一切不可控,会觉得很疲惫,这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心累”。

而内耗型人格可以理解为心理内耗严重的人,长期感到心累的人。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容易内耗呢?

1.     高度敏感的人。通常敏感的人容易将外在事物和环境与自身因素联系起来,即便实际上二者可能毫不相干。

2.     过低的自尊。如果一个人总是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什么事情都不敢,也没有信心。

3.     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人会给自己设定过高的要求,为了要弥补自己的缺点。但是一旦达不到他们设定的要求,便会陷入自我怀疑和心理内耗中。

4.     性格内向的人。性格内向的人大多数不太喜欢与他人交流,有很多情绪和想法也只能自我消化,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内耗。

那么,如果一个“精神内耗”的人该如何改变呢?

一、   正确的认识自己

真正的你到底是怎样的?哪些才是真实的你?而哪些只是自己的过度衍生?只有当你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正确地看待自己,避免过度否定自我。

当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帮助。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上帝更加了解我们和认识我们了,因为是祂创造了我们。因此,我们要学习通过祷告,在上帝的帮助下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   接纳自己

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一定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软弱和缺点的。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而上帝创造我们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是不完美的。也因为不完美,才有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上帝已经接纳了我们,更重要的是上帝差遣祂的独生爱子为我们舍弃生命,付出了极其贵重的代价。上帝是如此地爱我们,即便祂知道我们一切软弱和不足,甚至了解我们有多么罪恶。但是即便如此,祂依然爱我们,接纳我们。我们有什么不可能接纳自己的呢?

三、   设立界限

设定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有助于帮助我们学会拒绝的勇气,避免受到伤害,也有助于减少心理不一致的现象。

设定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情,什么是其他人的事情。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是他的事,与你无关;而你要怎么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你要如何看待事物,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比如,如果一个朋友找你借钱,但是你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能借给他,因此而拒绝了他,他就生气了。这时,你不用因为他生气而自责。因为他借钱、生气,都是他的事情,你不需要为他负责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