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微信

历史上的今天:贝多芬离世 虔诚信仰上帝

作者: 郑欣荣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3月26日 02:54 |
播放

1827年的今天是贝多芬离开人世的日子,全球许多乐迷进行纪念。许多人不太知道的是,其实贝多芬有着非常虔诚的信仰,特别是在他人生许多的苦难中对信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贝多芬,18-19世纪德国籍犹太人作曲家,后定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8岁公开表演,14岁进入宫廷乐队。他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被称为“波恩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之子”,并和海顿、莫差特被誉为古典时代最伟大的三位音乐家,他和海顿都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还被誉为“音乐史上超乎时空的最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是灵魂的绝唱。

贝多芬50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以作曲为主,他一生的重要作品,都是在他耳聋后创作的。他热爱生活,并不因耳聋而悲观,对人生充满喜乐。他曾说:“如此美丽的人生我愿再活1000次。”“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也觉得死得太早。”他最爱大自然,常在公园、果园、森林中散步,他说:“我听到树木、岩石在歌唱。”

他因受基督教的影响,毕生竭力追求“自由、博爱、平等”的精神,在作品中将他自己心目中的神用声乐形式表达出来。他说:“要一架钢琴出声,需用压力。如你经得起压力,神就要把你压出音调来与天上的音乐相和。”贝多芬还有他著名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里面深深刻有他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

他一生中创作了两首弥撒曲,就是《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后者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凭着灵感创作的,这虽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却表现出强烈的基督教感情,的确是一首不凡的基督教音乐作品。

他唯一的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他晚年的五部弦乐四重奏,应该说是他一生音乐的结晶,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优秀的。用他传记作者杜蒙的说法,这些四重奏则是“贝多芬真正的遗嘱,是他对艺术的表白”。其中第15四重奏是他在大病初愈后创作的,手稿上写着“一个初愈的病人对神的感恩圣歌”,因此,此曲称为《感恩圣歌》。

他在遗嘱中说:“神啊!请垂察我的心灵!你深知我的心灵,你知道我怀着对人类的爱,怀着要做好事的心愿。”中国基督徒特别喜爱唱的《快乐崇拜》歌,即是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主题曲编配而成。另一首《献礼文》歌,所用曲调是根据贝多芬曲改编的。

贝多芬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服侍人的机会。我们是否能效法耶稣,不顾别人的嘲笑,真心诚意地去服侍人,学会在服侍人的过程中体验主的大爱;并在服侍人的事上,学会服侍主。”他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说:“神还不愿用死亡把我带走,因为我还负欠甚多!在我出发去天堂之前,必须把圣灵启示我完成的东西留给后人,我才开始写了几个音符。”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一直被音乐家们称作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也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交响曲。贝多芬将信仰的内涵赋予其中,乐章前后,引人深思,富有生命的哲理,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乐曲最高潮气势辉煌、磅礴。最后乐章的主题“欢欣!欢欣!我们敬慕你”也成为今天在教会里赞美上帝时常唱的诗歌。

这就是他最伟大的交响曲,被称为《欢乐颂》的作品。此曲闪烁着圣灵的光辉,歌颂耶稣基督达到了顶峰。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欢乐颂》,当时他因失聪而无法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听到。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不仅仅朋友、亲人相继过世,贫穷也接踵而至,当时他听力也接近丧失了。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一场极重的考验,据记载,贝多芬当时在日记中写道――:“上帝啊!帮助我!你看我遭人们遗弃,因我不愿妥协。请听我祷告,纵使现在看似不可能,至少将来让卡尔能与我同住。”

另一篇日记写道:“哦!上帝!我的生命没什么值得固守,请给我力量克服自己。”在1821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说,上帝最清楚我心灵深处,也知道我必信守不渝地完成世上的任务。他有一天必将我从痛苦中解救出来。有人说,第九号交响曲是贝多芬完全用心创作出来的。

在那个时代,耳聋是种明显的残障,如果贝多芬想听得清楚,就需要拿着一个既难看又难用的大喇叭状的助听器,与现在的助听器完全不同。而且那时一般人对于生理残障的接受度也不同于现在。当他在维也纳街道曳足而行时,常常招来小孩子们的嘲笑。但是贝多芬以坚忍和执着迎接了现实,他曾在遗嘱里写道:“直到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否则我不可能离开这世界。”

附:
贝多芬的信仰之路

1.  来自黑暗的家庭却不能阻挡他生命的热情:从1770年出生起,贝多芬就面临着排山倒海的困难处境,酗酒的父亲苛刻而不负责任,慈爱的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四十岁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2. 朝令有错夕改何妨的真实:贝多芬是在整个欧洲都处于社会动荡之时成熟起来的。当时的空气中弥漫着革命的气息,所有的既定格局无不受到挑战,拿破仑正在远征,无情地征服着途中的每一个民族。起初,贝多芬非常钦佩这位征服者的威力,准备把自己的第三交响乐曲献给这位英雄。但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贝多芬在狂怒中把乐谱的扉页撕成了碎片。

3. 失聪的打击让他淬炼出对神的惊奇:他生命中确定无疑的,损害他职业生涯的悲剧,是渐渐的失聪。对于这种可怕的打击,贝多芬不让自己沉落在怨恨之中。在他着名的Heligenstadt Testament中,失聪的作曲家抒发了他最深的渴望:“全能的神,你鉴查我心中的灵魂,你也测透我的心,知道里面充满了对人的爱和对善的渴望。”事实上,贝多芬的确能顾念别人并同情他们的苦恼。当他知道巴赫仅存的女儿需要帮助时,立刻出版了一部新作,将所有的收入赠给了这位老妇人。 贝多芬的耳聋日益严重,他越来越退缩回到作曲的工作中,并进入与神之间非正统的亲密关係。贝多芬一直活到1827年在临终的床上,他再次向弟弟表示“已作好充分准备”回到神的平安里面。他在生命尽头的最后举动是领圣餐,他的朋友哈顿布瑞纳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有暴风雨的那一天去世爲止。他亲密的朋友费利克斯·辛德尔坚持说贝多芬的“整个生活是他内心虔诚的证据。”

4. 天主教的背景,基督教的影响:贝多芬出生和受洗在罗马天主教家族。他妈妈据说非常虔诚,从小就把贝多芬送往天主教的学校学习。他后来讲,那儿的一个耶稣会会员老师让他“在箴言”中成长。年轻时他参加各种各样的教会,而他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哥特布·尼夫是个新教徒。贝多芬的日记,信件和对话本(耳聋后用来和别人沟通)有许多地方虔诚地提到神,是坚定信仰的有力证据。他以自己特有的确信写道:“不是原子的偶然碰撞形成了这个世界,如果宇宙的构造反映出秧序的美丽,那么必定有位创造者:神。” 他和神的关係非常个人,在生活中感到不平时他向神寻求答桉:“因此,我将平静地忍受一切不合理,并把信心放在你永恒的良善上。哦,我的神,在你自有永有的神里面,我的灵在欢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远的信任。”在1815年,他甚至表示希望成爲一小教堂的作曲家,以求安宁和满足,在那儿他将把作品献给“永恒的神的荣耀。” 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他热烈的祷告:“无论怎样,让我转向他并在创作中结出累累的硕果。”1810年,他向一好友坦白自己近乎孩气的信心。他写道:“我没有朋友,必须独自生活。然而我知道神比其他人更亲近我。我一点也不怕他,我总是能认识和理解他。”贝多芬写给他的朋友鲁道夫大公爵的信时说:“我要比其他人更亲近神,并且在人类中彰显他的荣耀,没有什么比这更棒了。” 贝多芬拥有法文和拉丁文的圣经,至少在晚年,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与年轻的侄子一起祷告。他的图书馆藏有一些基督徒祷告的文献。像托马斯·阿·坎培斯的《效法基督》,还有一本非常着名的克里斯蒂安·斯姆写的《神在大自然奇妙作为的反映》——一位路德派传教士的着作。“苏格拉底和耶稣是我的榜样”。1820年贝多芬在对话本中写道:他的虔诚而且隐密,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今天恰是礼拜日,所以我从《圣经》中引点东西给你:“看见你们彼此相爱。”

5.  贝多芬的人生目的是要完成神的托付:贝多芬了解他属天的任务,曾在遗嘱里写道:“直到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否则我不可能离开这世界。”在日记里一个简短的祷告道出他的心声:“不管如何,让我倚靠你而结满丰盛果实。”(备:附注资料来源于网名为“于伯伯”信徒的雅虎博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