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一些小伙伴,她们不敢吃冷饮,不敢吹空调,常常出现腹泻、肢体寒冷、小腹痛、工作的时候容易腰疼等等。这说明这样的身体已经处在寒性体质的亚健康状态了。
那寒凉体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寒性体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形寒肢冷,比如到冬天的时候寒性体质的人通常比别人穿的要多,另外经常感到四肢冰凉,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即使烤火都不能使肢体暖和起来。身体会出现发凉、怕冷、畏寒等症状,以及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症状,平时可感觉小腹微凉,还可出现五更泻,即晨起就需立即排便的症状。
2、通常也有胃部虚寒的症状,比如不能吃一点凉的东西,稍微吃一点生冷的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这都是寒性体质的表现。一般不敢接触冰凉的食物,如稍微饮用冷饮或进食较凉的食物,就可马上出现小腹的凉痛不适,甚至腹泻症状,所以患者一般仅可进食热食或饮用热水。
3、从舌象上来看,通常寒性体质的人舌色是白的,血色比较淡,苔也是白色的,可以是厚苔,但苔的颜色一定是白色的。从脉象上来看,寒性体质患者的脉通常都比较沉,如果轻轻去摸脉往往摸不到,一定要用力往下压才能够摸到脉,因为寒性是主收引的,这种患者的脉不容易摸到,以上就是寒性体质的表现。
4.女性患者易出现月经异常的症状,如月经推迟、月经血块较多,甚至还会出现痛经症状,而男性也容易出现性功能方面的异常。
二,中医角度看病因:
寒邪属于中医认为的外感六淫之一,导致寒性体质人群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寒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造成气温煦作用下降,进而会导致身体温度的下降,会引起患者出现发凉、怕冷等症状。同时由于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当体内出现寒邪时还易出现血瘀的表现,导致女性患者的月经推迟甚至痛经。通常是因为人体,阳气不足,气血亏虚,导致阳气无法推动气血在体内正常循环,无法产生充足的宗气和营卫之气,造成人怕冷,内部脏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有气血凝滞,从而导致疼痛。
三,改善体寒的四个办法:
1、敲胆经:每天上午5-11点期间,用双手敲打大腿外侧的胆经,可以让气血更好的流通,从而祛风散寒,达到改善体寒的目的。一般是从上倒下拍打20-40次,大概10分钟即可。
2、艾灸:艾灸是补充阳气,温补身体最快的方式,选在上午饭前或饭后40分钟,先从身体后面选择穴位,然后是身体的前面。尤其是命门、关元、中脘和足三里穴位是必艾灸的穴位。
3、晒后背:选在日照不猛烈的上午11点和下午4点左右,晒后背是为了温暖身体的督脉,可以祛风散寒。
4、中药泡脚:选择配置好的中药包,内含艾草、干姜等,可以达到改善体寒的效果。
四,日常食疗方案:
吃温性和偏热性的食材 ,比如牛肉、羊肉、肉桂和一些温性的香料来炖煮,这样可以起到补充阳气和祛风散寒,达到改良寒凉体质的目的。通常寒性体质应适当选用偏于温性的食物,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红糖水、小茴香等。
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补血、生姜散寒、羊肉温补气血,相互烹调,能够起到温经散寒、养血的功效。适合寒性体质人群食用。
2.)生姜红糖水:生姜散寒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红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将新鲜生姜切丝或切片放入锅中加适量饮用水,煎煮5~15分钟时,放入适量红糖,趁热服用,能够起到解表发汗的功效,可使体内的寒气随汗而解,适合于寒性体质者。
3.)小茴香:药食同用,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对于中焦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适合寒性体质者。
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寒则温之、热则寒之。寒性体质多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阴气相对不足所出现的虚寒性体质状态。选择偏于温补性的食物,有助于虚寒症状的缓解。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