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微信

中国270万富人均资产超600万 社会呼唤正确财富观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3月28日 04:14 |
播放

昨天,胡润一份关于中国高净值人群也就是个人资产在600万以上的人群的报告引发社会关注。这份报告显示,这样的人群在中国有270万,而其中的亿万富翁则达到6.万,可以说中国富人群体已经逐渐庞大起来,而反观这些人的财富观,却更多的让人感到,面对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和群体,中国亟需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这份报告是胡润研究院与兴业银行联合发布《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个人资产600万以上的人群达到270万人,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个人资产达到亿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约6.35万人,平均年龄为41岁。

然而比起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他们的财富观让人看上去并却非让人能感到高兴。调查显示他们最关注的旅游、养生和子女教育这三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出国留学还是最普遍的方式,85%的高净值人群有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亿元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中则高达90%。

调查还显示,高净值人群每年的赠礼消费平均15万,占平均年消费的10%;亿元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则超过26万。手表、红酒是常见的礼品,而且喜爱在香港、欧洲等购买奢侈品消费。

高净值人群进入守富阶段。高净值人群生活方式主要分三个阶段:创富、守富和享富。白皮书称,中国高净值人群经历了利用奢侈品品牌凸显社会地位的创富阶段,已步入以低调、适用型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守富阶段,并逐步向以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为代表的享富阶段过渡。

这个报告让人可以看到目前中国这一拥有较多财富人群的普遍心态。的确,对于其中大部分人来说,创造财富的过程是艰苦的,拥有财富也是对他们辛苦汗水的一个回报。但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到底该如何使用财富,这其实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话题。

调查显示目前高净值人群更多把财富用在旅游、养生、奢侈品等上面,更多的是个人的享受和后代的培养,而欠少对社会的回馈。这样的财富观是不健全的,并且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近年来逐渐凸显的仇富心理等的确有需要得到纠正的地方,但同时亦引人反思的是,富裕人群需要更加注重对社会的回馈。

社会需要的是更多人的爱和参与,才能够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和未来。如果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富裕起来之后,想到更多的是享受和离开,那么我们的社会注定如同一个没有人照料的花园一样会越来越荒芜。

无论是此次的胡润报告,还有时下一些社会对待财富的现象,这一切都让人看到,中国亟需建立正确的财富观,中国社会呼唤健康的财富观,才有利于富裕起来的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在近五百年来迅速富裕起来并积累巨大社会财富,其中很重要的有着正确的财富观作为支撑。其中,特别是基督新教伦理、清教徒伦理对于财富观的正确教导成为西方社会中重要的支柱。

基督新教认为财富无罪,人们应当勤劳致富,因为人们勤劳致富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还可以有力量帮助别人,财富是一种工具,人们不是财富的拥有者而只是管家,重要的是使用财富如何更好的造福社会和他人。

特别是清教徒更加强调财富观,“拼命地挣钱、拼命地挣钱、拼命地捐钱”是后世对美国清教徒精神的一种概括。实际上,当时的清教徒都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工作,尽力为自己扩大产业、积蓄财富。他们把产业和财富当作是上天赐福的记号。这样的职业思想促成了他们事业的兴旺、财富的迅速增长。他们的整个精神状态,就像当时著名的牧师约翰·卫斯理所说:“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这样的精神不仅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创业和财富的创造,也对西方社会在富裕起来之后未滑向腐败情欲的深渊打下坚实基础。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在创业的民族,都需要这样的精神,要“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面对中国日益富裕起来的社会、城市和人群,中国亦需要这样可以做盐做光的财富观来净化社会空气,来建设更美社会。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