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钩沉|河南开封犹太人的传奇往事

作者: 若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8月12日 15:36 |
播放

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来自欧亚大陆的各个民族纷纷来到繁华的长安、洛阳、广州等地工作、生活。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犹太人的身影。

根据丝绸之路上的考古挖掘,伯希和等西方考古学家分别在新疆丹丹乌里克和敦煌千佛洞发现了一些希伯来文的犹太教祷文以及商业文书,并判断其年代为公元八世纪。可见在盛唐时期,中国就有犹太人活动的身影。而阿拉伯史学家在记录黄巢广州大屠杀时,也提到不少犹太人遇难的事情。

不少学者认为,在北宋时期,一群犹太人以进贡布料的名义,得到皇帝的接见。赵宋皇帝很喜欢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发出了“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敕令。对于四处漂泊的犹太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喜讯,于是他们就在汴梁城里居住下来。

在今天的开封市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一带,有一条“南教经胡同”。

这里就是北宋时期来华犹太人后裔的聚居区。而此处一直都叫“挑筋胡同”。因为按照犹太教的风俗,为了纪念先祖雅各与神角力时受伤的大腿,因而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开封当地人将犹太教称之为“挑筋教”,可由于长期友好相处,犹太人也不以为意,就接受了这个称呼,并此处称为“挑筋胡同”。直到民国时期,才被冯玉祥改为“教经胡同”,并延续至今。

犹太人在汴梁定居不久,北宋经历了靖康之耻,开封沦为金国的领地。但金王朝延续了宋王朝优待犹太人的政策,让他们在此生活,延续自己的宗教传统。公元1163年(金世宗大定三年),犹太人在开封建立了一座犹太会堂。

早期定居开封的犹太人保持了传统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礼拜由犹太教拉比主持。他们唯独敬拜雅巍(Yahweh),不设立偶像。以《希伯来圣经》(在基督教称为旧约的部分)为经典,每日3次礼拜,行割礼。他们还遵奉安息日(相当于现在每周五日落到每周六日落这段)、赎罪日、住棚节、逾越节、普珥节等节日。犹太人还有特点,就是配戴蓝色小帽(当地人因称之为蓝帽回回),不食牛羊大腿窝的筋,禁食猪肉等,不与“外邦人”通婚。

但是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他们和当地汉人一样,热衷于科举考试,阅读四书五经,甚至开始与汉族通婚。而且他们还跟汉人一样尊孔,春秋两季都去文庙参与祭典。犹太会堂内也供奉“万岁牌”,上书皇帝名字。此外,又增设“祖堂”,祀奉祖先。可见其汉化程度很深,其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逐渐淡化。

他们的名字也开始汉化,纷纷使用汉姓,但也保留其民族特色。据学者研究,开封犹太人有七姓八家。就是主要有七个大姓为:赵,艾,李,张,石,金,高。另外包括源出张姓的章姓,总共8个家族。这些姓氏大多是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的结合体。比如,“李”出自“利未”,“石”由“示巴”演化而来,“艾”就是“亚当”等等。

在明代开封已有500余户,约4000-5000人,而且社会影响力逐渐上升。有的人考取功名,在朝为官。还有的行商坐贾,成为富商。此外还有一些能工巧匠促进了当地科技的进步。由此可见,犹太人真是非常聪明的民族,无论到哪都通过才智获得社会的认可。

明朝末年,一场厄运临到了开封犹太人头上,据1663年的《重修清真寺碑记》所载,李自成攻打开封时,掘开黄河倒灌,导致“汴没而寺(犹太会堂)因以废,寺废而经亦荡于洪波巨流之中。教众获北渡者仅二百余家,流离河朔。”从此开封犹太人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生机。

到了1850年,最后一位拉比去世,开封犹太人的宗教生活难以维系。此后又连连经历各种天灾人祸,犹太社团日益萎靡。几乎没有人认得希伯来文,甚至连民族认同也淡化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开封市卫生防疫站对十几个开封犹太人后裔做了DNA测定,发现其犹太血统已经与汉族相融合。最后指出,开封犹太人后裔的血统,是源于两河流域的一支犹太人,跟亚美尼亚、阿拉伯等地犹太人相近,从而解开了开封犹太人源流的秘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