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福音快评周森两会期间慈善=强制扣工资之雷人提案:错解慈善本质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3月04日 03:32 |
播放

慈善,今天早晨有两则重要新闻都与这话题相关。

一则是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周森2月27日在人民网做客与网友交流时表示,要推动慈善立法,还进一步建议说慈善立法的概念就是“每个人的工资都得拿出一笔做慈善,“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超过3500多少税,超过5500多少税,要按法律程序。”此言论一出,争议中争论声更是此起彼伏。

一则则是财新网精英访谈中邀请比尔·盖茨。众所周知,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办人和董事长。是从1995年到2007年,连续13年《福布斯》评选的世界首富,他捐资创办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会之一。至2012年12月,基金会总资产已达362亿美元。这位世界级的富豪与慈善家谈到“高效慈善何来”,他更强调要有效利用有效资源,而创新、企业化的管理,就是打开公益事业效率之门的钥匙。既身体力行,又科学管理,让人感受到慈善大师的胸怀,未来他的慈善事业相信会比微软更能深远造福人类。

两则新闻,两个人物,两番言论,背后还有两套迥然不同的慈善运作方式,不仅让笔者在感受到冲击的同时对周森的一番言论颇费思量:笔者支持慈善,更认为立法当然是长治久安之举,但慈善公益最根本是鼓励人行善,更多是一种志愿性的层面,而如果这种让人行善的力竟要靠强制性的措施,那这种慈善有能走出多远呢?

当然由于郭美美之流等许多事情,现在的慈善中的公义与正直让人们对慈善的信任十分的脆弱,这时周森副会长大声疾呼,也是希望把慈善继续做下去。谁都越来越来也知道慈善对于中国越来越重要。但慈善也是要讲究“道”和正确原则的,不能因要做个正确的事情而用错法的方法,做善事而用恶法,那善事也就不善了。

我看且完整看下周森的一番论据:“只有慈善立法了,我们所有的国民才会弘扬它,一切按照慈善法律进程来做。慈善立法什么概念?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进行慈善公益,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超过3500多少税,超过5500多少税,要按照法律的程序。”。

笔者仍旧是那句话,笔者不反对慈善也不反对立法。但对周森能够把慈善立法与扣工资这两者联系起来,还是觉得这言论颇有些逻辑欠妥,细解周森这位慈善机构领导的立论点,无非主要是两个

1.  只有慈善立法了,我们所有的国民才会弘扬它

2.  只有给钱才是慈善

3.  只有所有人被强制扣工资,慈善才能进行下去

这三点的逻辑上,周森副会长都犯下了“只有….才”这种独一条进性逻辑错误。用直白一点的话说,就是把“慈善=扣工资”,周副会长真是太有才了,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首先,慈善未必只有通过立法国民才能真正弘扬它,不说西方现代国家,只是我国古代都从未有这种“吐血方案”,民间仍旧有许多爱心人士舍粥等各种自发性的义举,官方也是更多鼓励自发性的慈善。

第二,当然,钱对于做慈善很重要,但慈善绝非只是靠钱,而是仁爱之心。慈善中温暖的并不仅仅是需要救助的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温暖他们的心灵与灵魂。

第三,慈善最终靠每个人“被”扣工资,本来好好的慈善和献爱心之举竟然要靠“强制”被动完成,那相信即使是真的想做慈善之人,心理也绝对不舒服。

事实上,反观中国古代与西方现代社会的慈善事业,一个明显的共同结论是:慈善不能用强。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是:宗教在慈善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主流宗教都强调慈善,而且历史中都在慈善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正面角色。

宗教首先从理念上就鼓励慈善,而宗教信徒很多是身体力行投身慈善,并且许多宗教所开办的慈善组织更是强调正直与高效。也正因此,去年国家六部委发文件,鼓励宗教界要更多投入慈善。相信这样的文件周森副会长不会不了解。

除了慈善之外,现代化的组织管理、监控管理以及有效评估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的手段。这也是比尔盖茨非常推崇的。他说:“ 要让慈善组织高效,首先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对达到目标各个步骤的实际效果的衡量标准。这方面慈善组织在逐渐提高中。例如在卫生领域,在统计死亡率、疫苗接种率等方面,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力求能够建立对结果的衡量。从效果而言,卫生项目的效率和认知度都提高了很多。举例说,小儿麻痹症的根除就是因为我们在结果考量方面做得不错,不断寻找提高效率的方法。”

总之,做慈善不能一刀切,需要以仁爱之心发之,以温和方式引之,以宽容之心待之,才有益于真正慈善事业的发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