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微信

《在华五十年》常江诠释司徒雷登三种身份

作者: 秦思宇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0年09月03日 20:46 |
播放
因为《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这个名字为中国人所熟悉和知晓。近日,司徒雷登回忆录《在华五十年》的中文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常江评论《在华五十年》,解析这个生于中国、长在中国、将大半辈子生命播撒在中国的美国人。
 
在作者看来,司徒雷登有三种身份,代表着三张面孔。首先,他是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创始人和校务长。燕京大学是司徒雷登四处奔波筹款而建立起来的高等学府,作者说,司徒雷登筹款的过程可以用筚路蓝缕来形容,他自己回忆那段历史也说,“这种高级乞讨最让人着急的地方就是,尽管我用友善的态度将潜在的捐助人吸引过来,但友谊却迟迟不能化为实际的款项。”
在回忆录中,他写道,1918年美国南北长老会委派司徒雷登在中国建立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的时候,他的很多朋友都认为那是个烂摊子,劝他不要去。
 
司徒雷登接受了长老会的委派,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时,燕大的捐助基金已经达到250万美元,并且这所大学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在一段时期内,中央通讯社在世界上所有大国首都的常驻代表几乎都是燕大新闻系的毕业生。
 
关于司徒雷登的第二个身份,作者说,他是一位基督徒,并且以宣教士的身份来华。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在华宣教士,他本人就出生在中国杭州,他将传教看为一个基督徒当尽的本分和义务。20世纪50年代,胡适曾在《在华五十年》英文版序言中,甚至将司徒雷登与第一位新教来华宣教士马礼逊、伟烈亚力和傅兰雅等人并举,称其最先呼吁社会与政治变革,将古老的中国从沉睡中唤醒。
 
很多人认为司徒雷登是一位政治家,这是公众给与他的第三个身份。可是作者在文中表示,在国共谈判行将破裂之际,司徒雷登离开燕园,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对此事件,不管是胡适还是司徒雷登本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任命。司徒雷登不想做美国大使,他也不适合当美国大使。近观中国时政,他时刻挣扎在对人性无限信任和对新政权深切怀疑的罅隙里,从未得到片刻灵魂的安宁。
 
因着毛泽东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似乎给他画上了京剧脸谱,几十年来司徒雷登变成了美帝国主义的符号和象征。作者说,过去60年来,始终未给这位燕大校长任何讲话的机会,就连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对司徒雷登的赞美,也在选入中学课本时被删除。
 
然而历史终将趋向公正,2008年11月7日,司徒雷登终于魂归故里,他的骨灰被葬于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而历史也还他一个身份,在他的墓碑的头像下面刻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