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微信

广州水泥锥引热议 基督徒称关注流浪汉心灵是关键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7月05日 02:01 |
播放

近日,因为广州桥下筑水泥锥,迫使大量流浪汉迁走,由此引发社会对流浪汉群体的关注。社会大部分声音是指责桥下筑水泥锥驱赶流浪汉缺乏人性关怀,强调城市需要包容心。谁能体会那些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呢,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深圳一位长期做流浪汉收留的基督徒弟兄曾谈到:“流浪汉需要的不仅仅是住的地方,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

最底层的生活剪影:

1、在广州大道北一人行天桥下,老陈已经在此住了不止一年,被城管赶过几次,他老婆孩子在岳阳,可是他不敢回去见他们。

2、 一床凉席,一块木板,一堆杂物,阴暗的桥底下,这就是一个家。凄苦流浪者,他们憎恨桥底的水泥锥,被迫迁往别处,有流浪汉笑着说:“花这个钱修水泥锥,还不如给流浪汉修个房子。”

3、在广州大道北一人行天桥下,湖南永州人黄来顺患有肝硬化,他走路非常不便,无法维持生计,目前睡在天桥底。

一座宽容行乞者的城市是令人亲近的。哪怕是职业行乞者,只要加以规范,城市也应当给予更多的容忍度。比如,国外一些城市就采取给他们颁发“牌照”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尊重。一些国家甚至规定,在流浪汉居住的桥洞或桥底,汽车禁止鸣喇叭,以免影响流浪人群的休息。所有这些细节,体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生命平等原则。

城市主体是人,城市的灵魂是人性。为了维护城市的市容筑水泥锥驱赶流浪汉引人反思,人们呼吁回归人性。唯有如此,城市的光鲜华丽才不会建立在冰冷的人性废墟之上,城市的秩序才无须靠暴力和突刺来维系。

对于流浪汉是驱赶还是“包容”,大家褒贬不一。笔者认为,是否驱赶流浪汉是其次,重要的是社会能否关注到流浪汉的内心世界。深圳一位长期做流浪汉收留的弟兄曾经谈到,“流浪汉需要的不仅仅是住的地方,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

这位弟兄从金领的位置放弃一切来收留流浪汉,他租住一处房子,到大街上把流浪汉领回家,教给他们《圣经》、人生道理,并提供吃住,很多流浪汉在这份无条件的爱中被改变,有的人甚至开始变得自力更生。

让流浪汉改变的不是冷漠无情地驱赶,而是真正关怀他们心灵的需要。

美丽的城市需要有一颗包容心,真正美化城市的是人们的温情而不是那些尖锐如刺的“水泥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