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微信

南京举行国际研讨会 学者探讨慈善可否带动传教

作者: 叶一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5月19日 01:23 |
播放
魏德东教授:慈善,可否带动传教?(图:资料图片) 魏德东教授:慈善,可否带动传教?(图:资料图片)

 5月11至12日,“宗教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论题涉及中国宗教与和谐社会关系、基督教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会议由爱德基金会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海内外代表7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达成共识“宗教是社会的;对于基督宗教而言,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是传福音的一部分。”

而对于在进行慈善事业时,宗教团体能否兼带传教?各团体和学者意见不一。有人持开放型的宗教态度,在从事慈善活动时极少表达自己的宗教背景。而有人则乐意表达宗教背景,表示应该更积极地对宗教脱敏。

对于基督宗教而言,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是传福音的一部分
此次会议达成共识“对于基督宗教而言,从事慈善公益事业是传福音的一部分”,说明基督教本身有做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的愿望和使命。因为教会是宣讲爱的地方,而基督教最核心的教义除了尽心尽性尽意爱神,便是爱人如己。并且,基督教宣讲的爱不是 观念上的爱,还要求信徒在重生之后结出这样的果效,是要实践的爱。圣经上教导“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参与社会服务和慈善是基督徒的愿望和使命,是基督徒实践和见证福音的途径之一。

对于今年2月1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共中央统战部等6部委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对此与会代表予以高度评价。最近20年来,宗教界做了大量的慈善公益事业,也成立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团体,但大多数都尚未获得政府注册登记。许多发言者都期待在新精神的指导下,各地政府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做慈善时能不能传教?
此次会议也频频涉及一个话题——在进慈善事业时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表达自己的宗教特性,不同的宗教团体和不同学者的意见也很不一致。

爱德基金会或许代表了开放型的宗教态度,在所有的救灾、慈善等活动中,极少表达自己的宗教背景。爱德基金会是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民间团体,贡献卓著,荣获过众多的政府奖励,也得到了社会和海内外教会的赞赏。

但在会场上下,对此也有质疑的声音:爱德这样淡化宗教色彩,专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是否真正符合基督教的旨意?有些比较乐意表达宗教背景的团体则表示,在汶川救灾中,他们也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接纳,应该更积极地对宗教脱敏。

当年汶川地震后,内地教会联合发起了“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行动,而且赈灾服务也都是在“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的名义下进行的。本站同工近日也采访了当年积极参与过汶川赈灾的教会牧者,他分享说这次爱心行动让社会看到了基督徒的信仰和实际的生活的关系,也让社会对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基督教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相信这是有益于基督教和社会的和谐关系的。

在发布的关于宗教慈善的文件中有不允许做宗教服务中宣传宗教的规定,但曾有牧者表示,事实上这一规定很难界定,容易产生误会。其中就有一个例子,有一教会举办一次艾滋病防治培训,因为培训人培训的时候是以圣经为原则进行辅导,就受到当地公安部门的误解。他说,作为信徒,培训都是以基督教的道德原则为指导的,鼓励接受关怀的病患要看重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过喜乐的生活。这并不是有意要宣传教义,而是如果没有圣经的教导作为原则,参与服侍的信徒们很难实质的帮助到病患。虽服务中对于非信徒的病患并不勉强一定要相信基督教,但是还是常常会被误解。

结语
基督教当从事慈善服务,也被刘澎教授在近日海口举办的香柏领导力论坛上提出。他认为现在是基督教空前的历史机遇,因为中国需要解决面临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危机。开展慈善服务则是刘鹏教授认为基督教抓住这个机遇要做的事情之一。愿更多的基督教界人士都能看到这个时代的机遇和使命,一同探索从事宗教慈善的合适途径服务社会并宣扬福音。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