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作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4月03日 13:23 |
播放

内容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如何阅读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编辑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如何阅读一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作者简介: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目录: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序言

我是在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次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离这本书的初版(1940年),有六十年了。会知道这本书,极为偶然。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讨论稿件之后,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QuizShozt,)的电影。电影是真实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VanDoren)。查尔斯·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Mark’VanDoren)不但是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提到他的一些著作)。查尔斯·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尔斯·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主办单位提供了他一些问题的答案。电影在查尔斯·范多伦得知他被学校解聘的黯然中结束。

那天我在聊天中得知他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Mor。timerJ.Adler)收留,以及他们两人后来的故事。

文摘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从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还得阅读,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种范围内,知识(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