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微信

信仰:从被承包到成为经济的灵魂

作者: 吴亮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1月14日 01:17 |
播放
     《中国新闻周刊》本期发布专题《被承包的“信仰”》,指出信仰场所和团体“靠他人的虔诚和信仰攫取暴利”,引来热议,也引来专家学者的深入思考。

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李向平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宗教搭台,经济唱戏”, 就会导致宗教神圣性的衰落;把宗教给绑架在商业或市场上,导致宗教里面的经济混乱甚至我们说的宗教腐败。

长期关注寺庙承包的云南社科院研究员肖耀辉认为,寺庙承包反映出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已侵入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正常的宗教生活已世俗化、功利化。

虽然此事件与基督教无关,但是涉及信仰,同样值得反思,基督教有没有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呢?搭建堂的台,搭宣教的台,搭祈福许愿的台,却唱敛财的戏呢?在历史中也不乏其例:臭名昭著的赎罪券。现在网上甚至也有人提出开设婚姻教堂的赚钱建议。

刘同苏牧师曾提出,外在逼迫已经不再作为教会发展的主要威胁,世俗化的冲击才是教会首要警惕的魔鬼的手段。现在世界是用金钱“打骂”我们,用物质诱惑“批斗”我们,用感官享受来“监禁”我们。在主流社会里面为主做见证的方式主要不是流血(红色殉道),而是圣洁(白色殉道)。

不仅我们需要警惕魔鬼的手段,避免教会被世俗化,市场化;同时,作为基督徒——这个时代的光和盐,我们更要思考的是,怎么让上帝借着我们照亮这个世界,改变这世界,让世界充满圣洁的味道。

著名的经济学家赵晓曾在《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一文中提出,唯有信仰,市场经济才有灵魂。他也说到,市场经济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甚至诱使人勤奋的撒谎、勤奋的害人,不择手段的谋取财富。而基督教的理念是拥有财富的人是上帝的管家,赋予了劳动和工作一种神圣的价值,它赋予了金钱一种崇高的地位。作为上帝的‘财管’, 尽可能地赚钱,尽可能地省钱,尽可能地捐钱,以此荣耀上帝。所以,从人类社会来看,最成功的模式是教堂+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叫人不偷懒的市场经济与叫人不撒谎、不害人的强大信仰(伦理)珠联璧合,才能生出最美最大最甜的果实。

不要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让“信仰”被承包;而让信仰成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健康发展,结出善果。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