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散养的孩子更健康——从散养植物想到的教育问题

作者: 底波拉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3年04月17日 11:04 |
播放

今天整理花园,竟然意外发现我随意放在户外散养的一盘植物开了许多花,而且是奇香无比,自然长出了几个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独特。我原本将这盘植物放在室外多年,没有花心思在这盘植物上,只任其自生自灭,不料几年下来,这株植物却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仅比精心养育的植物长得好看,还能经得住室外的风吹日晒雨淋。

我边整理边观察这盆植物,脑海中不由得联想到中国父母和新西兰父母培养孩子的不同一个是精心护理,一个是散养。中国有许多父母精心养育孩子,送学钢琴,学奥数,学体育,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而那些没有放很多精力的、“散养”的孩子却意外地健康成长。这让我想到在家庭教育中基督的文化很重要。

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需要跟人比较

我又想到我的一位朋友,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一问原因才知道,她在为她7岁的独生女儿不练习钢琴而苦恼。我劝她,孩子不想弹就不让孩子弹,她却回答道:“别人的孩子都这样,有的3岁就开始弹琴的。”我也就全然无语了,不由得十分同情那个孩子。

用心培养自己的孩子当然好,但是父母违背孩子的兴趣和天性强迫孩子学习,在我看来是个问题。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别人的孩子学钢琴,我家孩子就要学,别人的孩子做什么,我家的孩子必须做。中国的文化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常常是不平等的,孩子常常是父母的私人财产,孩子小的时候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很多国内基督徒父母也没有摆脱这套逻辑。

但这套属世界的旧有的价值体系严重限制了人的心灵,思想,使人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物都有散养和圈养之分,我们都知道散养的牛羊鸡肉好吃,别说人类了。散养不是完全不管,而是按照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来培养他。给孩子更多自由和空间,散养不仅仅使孩子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加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我们的孩子现在是按一种模式教育出来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模式都是工厂式的模式,批量生产的模式,每个孩子都学钢琴,每个孩子都补习数学,每个孩子都补习英文等等,从来没有想到过尝试散养模式,自由发挥的模式,启发式的教育,思考式的教育……。结果是孩子不仅仅创造力没了,还压成叛逆性格,抑郁性格,可悲可悲。

来到新西兰后,我的认知被改变。记得我在学习英文时,我们的英文老师Mike,熟读中国的现代史,尤其了解中国的党史,领导人物,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个西方社会的左倾主义者。我当时非常好奇一个洋人怎样知道的比我们中国人还多?

我班同学常常在Mike老师面前抱怨新西兰的小学教育太落后,没有中国的教育好,老师不给孩子家庭作业,孩子回家之后就是玩,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说中国有多少个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的获奖者,而新西兰一个也没有。Mike的回答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把孩子选拔关进奥数班,加强练习,每天做大量的模拟习题,肯定会考出好成绩,而新西兰的孩子是没有这种集中训练的班,他们学习全凭兴趣,这样的孩子反而更有创造力。后来我也发现连参加国际奥运会的新西兰选手,都不是体校里培养出来的,他们个个都是业余选手,自筹资金去奥运会参加国际比赛。有一些奥运会冠军选手去参加比赛,还要自筹资金,所以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但相比之下,新西兰全民的身体素质是强健的,全民的运动水准是非常高的。

他们在小学中学时,教师从来不给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排名次,没有第一第二的比较,每个孩子都是有特点的,不用这个孩子的长处去比较那个孩子的短处。有读书好的,有动手能力强的,有艺术才能的,有体育才能的,不论美丑胖瘦,一律平等对待,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学校处处体现出基督文化在教育中的影响,上帝爱每一个人,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

二,孩子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父母只是管家

另外,新西兰的父母也不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骂就骂,想打就打,而是把孩子看成是上帝所赐给他们的产业,是替上帝管理的。如果我们将基督文化带到我们的教育当中,把孩子看成是上帝赐的,我们不是拥有者,只是管理者,要按照圣经的教导管理,不是按照我们的私欲管理孩子,不是一味追求儿女的成绩,强迫孩子学很多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

其实越来越的孩子出现心理疾病,常常是父母给了太多的压力。父母要求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甚至没有休息的时间,长期下来, 很多孩子承受不住患上心理疾病。

父母们,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再攀比了,给他们一些空间,请让他/她自由绽放。还有,我们只是管家,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要按照上帝的真理来引导我们的孩子,使他们认识真理,到老也不偏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