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基督徒要不要遵守民间的节日风俗习惯,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3月10日 11:30 |
播放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635年,现有史料表明,基督教在公元635年传至唐朝的首都长安,距今有1300多年的时间,任何一个国家,节日风俗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进入中国本土后的基督教对此的立场与当地文化本身的冲突似乎并未恰当平衡地处理稳妥。

从消极意义上看,除非基督教思想能够融入中国,在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里生根,否则就仍然不能在黄士地上深入人心,而不再被视为“洋教”。从积极意义上看,传福音本身不能仅仅是在个人层面上,不是要信主的人脱离社会的传统文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根本上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将人类群体文化的重心转向上帝;否则,基督教就只能永远处在社会边缘,退化屈居为一种社会次文化了。因此,基督徒要面对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过节,而是怎样过节,使传统的节日具有新意,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文化承载的有效媒介。基督徒不需要只自居于防御自卫的消极被动状态,生怕被民间节日风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污染,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积极主动,以基督精神去对待和转化节日风俗。

早期教会将异教迷信的太阳神节转化为圣诞节,既认同当时民俗的庆典习惯,又成功地将基督教信仰表达为大众能共鸣能接受的节日,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其实在中国节日风俗文化中,很多深刻道理蕴含在中国节日风俗文化中,很多理念都深具人生智慧,并非全部与迷信相关。基督教可以与之相通,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中国人的经验来传福音,使节庆基督化。

春节辞旧的感恩、守岁的自省、新春的祈福,除旧日迎新,都能直接用来表达福音的信息。大多数教会早已这样做,而且形式上各有创新,很受人欢迎。

——清明节

踏青扫墓,提倡孝敬先人,纪念前辈,本来就是圣经的教导。有的教会特意选择天气明朗清新的清明节,组织教会郊外扫墓活动,既有纪念意义,又是健康活动。基督教的扫墓礼仪,让社会认识到我们也是懂得感恩和纪念的,知道基督教会也是中国人自己的,绝不是数典忘祖、信奉洋教哲学。

——端午节

吃粽子记念屈原,对宗教信仰来说是中性的。有的牧者从屈原的绝望谈基督给我们的希望,谈基督教对自杀的看法,谈基督徒怎样爱国等等,效果十分正面积极。至于龙舟竞渡,在历史传统上早己发展成为健康的体育比赛项目,今天我们是否也能加以灵活运用,来设计教会的青年体育活动?

——中秋、重阳节

亲人团圆的美好,可用来做教会团契的肢体关怀,更可以借赠送月饼、水果、鲜花、慰问信⋯⋯给老人院、孤儿院、医院等机构,为受灾地区、贫穷国家捐款,为失学儿童筹集助学金等活动,来关怀社会,表达基督的爱心。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表达了中国人对永生的渴望、对自由美善的追求,正可以用来回应基督教的信息。此外,教会可以组织赏月活动、重阳节登高活动等,不但提供肢体彼此相交的机会,也可以一起来欣赏和赞美上帝创造宇宙、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

一言以蔽之,教会的牧者和传道人可以与弟兄姐妹一起发择上帝赐给我们的想象力,遵照圣经的教导,结合生活实际,发扬集体智慧,大部分节日风俗都可以基督化。追湖历史承传、联络乡土情怀、表达盼望的神话想象,以及对生命的欢庆和感恩,是中国民间节日风俗的核心价值。重视礼仪,庆祝节日,我们以教会活动转化民问节日风俗是大有可为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