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8日
微信

从四种不同的现代文化浅谈:文化影响力与人患抑郁症的关系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2月28日 14:02 |
播放

你了解忧郁症吗?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忧郁症?
忧郁症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注重缓解自身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积郁在心头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常常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三年大疫之后,许多人的工作、企业、个体经营者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影响衍射到每一个家庭的时候,抑郁的情绪随时可能会有大规模的社区性爆发。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预计到2030年,忧郁症的疾病负担将跃升至第一位,中国最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忧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目前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忧郁症患者,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忧郁症是一种异质性高的重性精神疾病,自杀风险高,复发率高。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患病率最高,18岁到34岁的青年患忧郁症的人数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其中大学生和职场人员为大部分。

忧郁症的产生通常包括了外因和内因,外因一般是指撒旦、他人、身体健康、死亡和文化等因素造成;内因是指人内在的信念和对所经历事物的解读的变化。其实一个人获得忧郁症的因素很多,圣经中提到忧郁症主要的影响来自他人、撒但以及亚当原罪所带来的咒诅,圣经中也提到许多特定的例子,像是父母、老师、朋友、身体健康状况、贫穷、魔鬼等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抑郁症的产生、它的病因和我们心灵需要做出怎样的转变,可以预防或抵制抑郁情绪的发生。我们首先来看文化在世界中对人的心思意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给我们一个可以检视自己也观看世界的途径。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文化就孕育而生。因此,家庭、学校、不同的教会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统管有礼仪、传统、人际关系等不成文的规范:该如何组织家庭聚餐、节庆方式如何举办、崇拜时,应双手高举还是屈膝敬拜、人与人打招呼的方式等等。

这个世界本是上帝为人创造的居所,它为上帝所造,原为美善,但是世界成为人的居所后,也留下犯罪的烙印。因此,在新约圣经中,世界一词被用来指称不合上帝心意的事理。世界大体是堕落败坏的,以愚昧为智慧,且又错将上帝的智慧解读为愚拙,这个世界可以被定义为 “肉欲团体”,人的罪性仿佛齐声唱和。这世界也是人的网罗。即使我们不想助长自己耽溺肉体的天性,这世界却灌输我们某种讯息,那就是纵欲是好事,因此也更助长了我们内心罪的倾向。

——过多选择的文化
一位世界知名的忧郁症研究员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aman)认为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过多选择的文华环境里,是人会得忧郁症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社会不同于以往,父母会帮助孩子在学业、婚姻和事业上做一种单一的选择。而现在的社会一个人在教育、职业、婚姻,甚至连性倾向,都可以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多样的选择,于是人生就陷入了抉择的漩涡。

有一个社会学家说过,奴隶群体是不会得忧郁症的,反而是那些受教育程度高,阅历多的人,他们对人、事、物和未来有期待的人更容易得忧郁症。即便做决定难不倒你,但压力也会让你受不了。孩子刚出生,家长就需在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保留孩子的入学名额,希望让孩子在这个高度竞争的世界,获得些许优势。父母尽可能提供孩子课外活动的经验,好让孩子发掘自己的长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这是一种选择与期待泛滥成灾的文化氛围。

——个人主义的文化
1984年,爱德华·薛弗林(Edward Scheiffelin ) 研究新几内亚的一个原始部落,他在研究中发现,这个部落的人不会绝望忧郁,并且无人自杀。对阿米什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这两种文化相似之处在于,个人都归属于较大的社区团体而西方文化则是假性社区团体,那些思考模式相仿、价值相似的人,偶尔会组成同质团体,他们多半是由不同兴趣的人及其家庭所组成,彼此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个人主义的文化引导我们的心走向崇拜自我,然后人变的唯我独尊。于是心灵的满足并不来自于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为他人服务,而是来自于消费和满足需求。 如果某个人际关系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这个关系便可以舍弃,我们可以寻找另一个关系取而代之。上帝对我们的命令无比简单:“爱人如己。”爱能打破个人主义的辖制;爱能从支离破碎的人际关系中筑起新的社群。我们在教会中紧密连结。患有忧郁症的人逃避人群,避免委身教会,但是他们也会抱怨自己孤立无援。解决的办法在于谦卑地接受你的人生目的。当我们就是教会时,教会怎能完美呢?但是圣灵常与聚会的子民同在,你我就能在教会里找到更丰盛的恩典。

——放纵自我的文化
个人主义的后果就是产生放纵自我的文化。放眼过去流行文化的口号,比如,“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大众心理学则主张“跟着感觉走”,或是那些刺激消费的广告,我们被一种以为自己能在自身以外充实、满足自我的信念所包围。于是一种强烈的错觉袭来“再多一件,就能带给我们最后的满足。”然而现实状况当然是,这只会让我们产生再多两件、三件的渴望,因为我们会发现,再多一件仍无法让我们满足,有许多人在自己被欲望摧毀之前,就看透了这些追求的空虚,而这些人比较容易受到忧郁症的侵袭。

——快乐至上的文化
正如帕斯卡(Pascal)敏锐地指出:“我常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如何在自己房内安静独处。”
解除无聊的方法就是喜乐。当我们把盼望寄托于某件亘古不变、至善至美的事物上时,喜乐就会降临。奥古斯丁正确地指出,这个令人喜乐至极的对象就是上帝。根据奥古斯丁的说法,真正的喜乐乃是以至真、至善、至美为乐,这些正是上帝的属性,而我们在属世的美善事物中,可以找到真善美的踪影。

C.S.路易斯对喜乐的经验也有宝贵的见解。他在小而美的事物,像是苹果、清新的空气、变换的四季、美妙的音乐中,发现喜乐。他提及我们可以在小小的欢愉中 “浏览”上帝的作为。正如奥古斯丁,路易斯也希望揭示喜乐不依存于外界事物的道理,无论外界事物有多么美善。有些在教会长大的青少年故意远离上帝。他们知道上帝存在,甚至相信福音是真实的,但是他们希望走自己的路。他们效忠于自己的欲望而非效忠上帝。有些人则根本没有想过上帝。他们从来没有明确否认过上帝或承认上帝,然而当他们突然因为生活中的某些难题而怪罪上帝时,他们的心意就显明了。

无论何人,无论我们所信为何,我们有着相同的构造。我们肉眼可以看见自己的行动,而我们的思想与情感则较为隐密。在行动与思想的背后还有我们的想象与动机这才是思想、情感和行动的真正动力。还有比这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以及我们对上帝的回应。

——人心的自然渴求
你也许处在忧郁的低潮中,但你仍是一个人,凡是人,天性中就充满骄傲的倾向。我们渴望自主。自主与傲慢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都是世人骄傲的表现,但自主显示我们想与事物分离,而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我们想要建立自己的法则,不遵守永生上帝对我们的主权,而这就是亚当原罪的核心原因。我们想要建立自己的法则,不遵守永生上帝对我们的主权,而这就是亚当原罪的核心原因。我们想按照自己的思维体系来诠释这个世界,我们想在上帝之外建立与之并行不悖的宇宙。

忧郁症有部分的病征就是,太相信自己对自我与对世界的诠释。如果上帝说你在基督里己蒙赦免,你却还要建构新的法则,强求自己要悔悟,自我惩罚,自怨自艾。如果上帝告诉你,他爱你,你却执意说:“这是不可能的。”你以自己的思想高过上帝的思想。

我们里面会有很多的贪心和不满足,问题是,即使拥有再多,我们也从不会觉得很满足,因为我们仍然想要获得更多,甚至拥有上帝,也无法满足我们。结果,当我们无法拥有更多时,人生立刻就变得空虚和无趣。 

——渴求与忠诚
许多有忧郁症的人曾受过他人的伤害与排斥,他们觉得自己人际关系的基本需求尚末获得满足,除非这部分能获得满足,否则他们就会一直陷在优郁中。受父母、朋友排斥会造成极度的空虚感,感觉自己有情感障碍。但这和我们的心有何关系呢?

让我们首先思考主耶稣的例子。他是神,但他也是一个完全的人。他的生命中有一件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他的爱并非从人而来。他从未祈求他人对自己的爱,他从未因受人排斥、遭人误解而情绪失控。相反的,从他的祷告里我们知道,他最深的渴求就是盼望天父的荣耀得以彰显,盼望保守他属灵的儿女脱离那恶者,在爱里合而为一被爱的渴求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没有这种渴求,那就有问题了。

人对被爱的渴求是天性,如果你没有这种渴求,那就有问题了。然而这种末被满足的渴求尚未触及人存在的真义,人生还有比这更深的渴求。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会有希望被爱的渴求? 这种渴求究竟有何意义?渴望爱是一件美事。问题是,如果对这种渴望置之不理,这种渴望就会越发强烈。 我们的心会不停地重复低语:“我渴望………”我们老是想拥有更多、更多的爱,其实这种渴望的属灵根源,源自我们对上帝爱的渴求。

有时候我们仰赖某人,但他也不过是受造物,相信从他身上可以获得什么,却没有将信仰放在耶稣基督身上并去爱人。同样,这个问题还是出于属灵的忠诚度,就像古时转而去崇拜偶像的人,他们以上帝无法满足他们为借口。于是就有了更深的空虚感。空虚感通常是我们仰赖人事物的一种征兆,这种感觉提醒我们从这些受造物之中无法获得满足的事实,我们受造的本意乃是要全心仰望我们在天上的父,别无取代。

我们受造享受上帝厚赐万物,却不应让这些受造物成为我们生命的焦点。当我们在这两者问有所混淆,就会感觉人生失序。为了让自己感觉好过些,我们会一再尝试,企图寻求上帝以外的慰藉,唯有等到我们终于了解这种追求是如此捉摸不定时,我们才会放奔寻求,在沉默中绝望。

其实我们的生命终究离不开上帝。我们需要在圣经中认识祂是怎样的一位 ,直到我们惊讶于他的荣美与慈爱,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忠诚,心有二志,灵里不忠,或是心意彷徨,你基本上就犯了属灵的奸淫的罪,但上帝总是期待你能回心转意。认识上帝,却无视自己的卑贱,会导致骄傲。认识自己的卑贱,却无视上帝,导致绝望。认识耶稣基督,在骄傲与绝望之间取得平衡,因为耶稣让我们既看见上帝,又看见自己的卑微。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耶稣,在他的教导中生活,我们的心思意念也会来到一种合乎中道的状态,不会被因求而不得的期待的破灭和贪心无法得到满足的绝望而折磨。预防与医治抑郁症的关键在与,我们的心思意念要回到基督的爱与真理之中,保守我们的心不被着世界的各样的文化诱惑与侵袭。

 

 

参考资源:

《走出死荫幽谷》爱德华·韦尔契/关秀雯译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