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焦虑时很值得看的一本好书:《存在的勇气》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1月18日 20:48 |
播放

最近又出来一个新词“含焦量”——含有多少焦虑量的信息。

可以说,因为疫情等各种原因,我们处于一个充满焦虑和不确定的时代,很容易恐慌和害怕很多事情。

这个时候,其实有一本不太容易读的书很值得安静下来读一读,它就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存在的勇气》。

保罗•蒂利希(1886-1965),美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有多本著作,而这本著作诞生于二战之后,当时西方的时代处境导致的人群心理和今天后疫情时代有许多相像之处。

该书成书于1952年,当时西方的情况是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人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可以说那是一个充满了失落和茫然的时代——东西方进入冷战状态,现代主义的绝望和存在主义的怀疑在知识分子中蔓延。而蒂利希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存在主义哲学家,特别是他从自己所根植的基督教信仰价值观出发,选择“勇气”作为他要讨论的公共话题进行阐述。

该书本来其实是他的一个系列的应邀在耶鲁大学所做的系列演讲,当时赞助方特里基金会要求演讲“以科学和哲学参照的宗教”相关,于是他挑选了“勇气”——在他看来是一个集神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于一身的概念——作为他的演讲题目。而演讲之后整理而成的书籍在随后成为一本经典书籍,影响深远。

而谈及“勇气”这个话题,他从西方哲学和历史的角度谈到柏拉图、阿奎那、斯多亚学派、斯宾诺莎、尼采等对勇气的理解,随后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谈焦虑,因为勇气的对面是焦虑。

可以说,蒂利希本书最深刻之处即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而非只是从伦理学或者其他角度论及焦虑和勇气,这是非常与众不同之处。它让人看到,核心要解决焦虑和恢复勇气的关键并非在于只是打鸡血、外面的鼓励、成功的刺激、各种欲望的驱动、或者道德高尚、伦理规则等要求,而是在根本上重新思想。这是这本书最难读的地方之一,但也是最深刻的地方之一。而同时,作者还从哲学和历史上结合这些分析进行理解。

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成穷在中文版的序言中介绍说:“由于“非存在”对“存在”的威胁而造成人的心理状态,叫做焦虑(anxiety)。所谓勇气,也就是承担焦虑的能力。“焦虑”有两种:病理性的和存在性的。病理性焦虑(如神经症性质的焦虑)只是存在性焦虑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即自我未能把焦虑勇敢地承担起来的结果。“焦虑”不同于“恐惧”(fear),后者总有一个确定的对象,这对象由于能与人相遭遇,故人总可对之做出某种反应。前者则无具体对象,因为发出威胁的正是威胁本身即“非存在”。“焦虑”总是力图转化为恐惧,但由于焦虑根植于“存在”之中,这种想通过转化来克服它的努力总是徒劳的。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种方式,“焦虑”也可以分为三类:如果威胁实体上的(ontic)自我肯定,则产生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如果威胁道德上的(moral)自我肯定,则产生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如果威胁精神上的(spiritual)自我肯定,则产生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这三种焦虑虽有不同,但又不可割裂。其表现常常是以一种为主而兼有其余两种。三种共同造成的一种极端境遇叫做“绝望”(despair)。这三种形式的焦虑分别对应于历史上的三个时期:以实体上的焦虑为主的古代末期,以道德上的焦虑为主的中世纪末期,以及以精神上的焦虑为主的近代末期。”

有意思的是,蒂利希思想的来源是很多方面,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中世纪后期波默等人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近代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从祁克果(又译为克尔凯郭尔)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而他书中反映了他所受过影响的这些思想来源,而他的思想的基调是基督教新教和存在主义的结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可以说是蒂利希以自己的基督教价值观为基调,并且与当时最主流的思想结合,去回应和面对当时时代人类最大的心灵困境之一,这是一位作为基督徒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回馈。

笔者手记:
最近偶然的一次,笔者听到一个弟兄分享了美国有位牧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会没有回答世界要问的问题,教会回答了一堆世界没有问的问题”,意思是这个世界有很深的对于答案的渴慕,但是关于社会和人群的心灵提出的深刻问题,教会不想看、不想听也无法回应,然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反而又造出很多形形色色的神学或者自己的体系。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因为上帝关怀世人,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可是了解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认同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服事,为了回答这个世界中的人的灵魂的深刻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于国内出版的两本相关的书籍:
1.《存在的勇气》英文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06.01
2.《存在的勇气》中文版 商务印书馆 2019.03.01 译者:成穷 王作虹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