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心血管疾病慢慢成为人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心梗夺走生命,甚至有很多青壮年因为熬夜,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因为加班后的健身死于心脏病突发。疫情放开后,新冠感染对人的心肌细胞有侵犯和影响。有些阳性感染者在患病期间,因为运动,导致心肌炎的病例不在少数。
因此,今天我们需要重视自身的心脏健康养护问题。除了先天的心脏病以外,后天的心脏病形成,大多跟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内在的性情有关。中医也说,人体百分之八十的病都是从负面的情绪而产生的。
抑郁或焦虑可加重胸痛,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部分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血管再通术后,出现焦虑抑郁,致使机体紧张性升高,血栓形成,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尽管做了完美的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但由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和焦虑,患者很难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康复。也有不少患者因为胸痛到心内科就诊,自以为是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并非器质性心脏病,而是抑郁和焦虑的躯体化症状。由于缺乏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过度使用 CT 或冠状动脉造形检查,浪费了卫生资源,还加重了病情。
门诊常见的三类人群
第一类,本身没有心血管疾病,由于焦虑抑郁,常常担心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多次寻医问药没有结果,这类患者有心慌胸网、头痛出汗等症状。
第二类,有轻度的心血管疾病,但是症状比检查结果严重得多,常常担心死亡的威胁。
第三类,发生了心血管严重事件之后,如心肌梗死等,患者出现情绪低落,过度担忧,不愿意活动等焦虑抑郁状态。
呵护 “双心”,才是真正的健康
“双心”的含义
在临床中,心血管病与心理疾病常常并存,医学上称之为“双心”问题,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体内推动血液运行的器官,即心脏;二是指思想、情感、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
心理疾病会导致心脏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专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可分。心内科的医生发现,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尤为密切。有些“心病”患者实际上并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而是因精神或神经系统出现问题而现出“心脏病”症状。
还有一些患者虽然心脏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实并不严重,只是由于心里负担过重,导致了躯体出现各种症状。另有一些患者的确存在严重的心止疾病,经历了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治疗或心力衰竭多次住院,心理对于疾病的承受力很低,恐惧心理严重,导致病情加剧。
“双心”医学作为一个由心血管和精神科交叉的综合形式的平台,旨在研究和网释医学实践的目的和价值,寻求对生命的科学理解和对个体的人文理解的综合,这不仅是对传统医疗观念的挑战,也必将为理解疾病带米新的思路。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时间上计算就占了生命的三分之一。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恢复精力和体力,保持身体健康。有关专家统计,美国每年在夜间有 37500人发生猝死,其中 88% 的猝死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心血管患者的睡眠情況非常值得重视。
睡眠障碍会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彩响人的新陈代谢,使内分泌和免菠系统都受到彩响,可增加儿茶酚胺(特別是皆上腺素)的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加快、新陈代谢增加,提高血浆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脂的水平,增大血小板的黏性,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交化,导致冠心病、心力衰渴、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病形影不离。 因此我们想做好心脏健康的养护工作。就必须要要调理好自己的睡眠功能。这样可以养护心脏。并且注意我们的心脏最不喜欢熬夜,不喜欢吃高度加工的肉制品和膨化食品等。
参考资源:
《通血管保心脏》肖平喜主编,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