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基督徒该如何看待眼泪?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28日 09:31 |
播放

眼泪虽然无声,但是却真实表达着心音,滚落的痕迹虽然会干涸,但是在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却愈加深刻。眼泪可以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无论是大喜还是大悲,人都会产生泪水。苏轼曾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清照曾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都描写的是人在悲伤的时候,无法用语言表达情绪,唯有用眼泪讲述悲悲情。

当然喜极而泣的案例也不少见,就像被拐儿童孙卓被寻找回家之后,父母见到孩子相拥的时刻流出的是激动的泪水。同样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激动的心情同样无语言表,只能用眼泪表达自己的情绪。

由此可见在大喜大悲之中,人都很容易流出眼泪。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在不经意间被温暖到的时候,也非常流出眼泪。其实,当我们拥有了情绪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更加立体的人,因为我们平时也许会表现出非常坚强、非常理性、非常克制,但是在一瞬间泪目、破防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软弱,也会理解对方的软弱,进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神创造我们的时候充满了极大的智慧和恩典,不仅仅让我们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人,更让我们成为有欢喜有眼泪的人。在人生的艰难和喜乐中,神都让眼泪成为我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使我们的情绪得到一种有效的宣泄,不至于因此而受伤。前两天和一个青少年聊天,这个孩子就在情绪中非常压抑,因为他感觉信仰束缚了他的生活,以至于他不敢喜乐,因为他担心这是享受”罪中之乐“他也不敢悲伤,因为他担心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现“,所以当情绪出现的额时候,他就不断隐忍、不断憋着,以至于现在已经出现了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的症状。

眼泪是神给我们的一份恩典,让我们可以宣泄自己情绪中的压力,以至于不被情绪压伤。同样的,对于亲人离世也是一样。有些基督徒有些偏激的认识,认为亲人离开世界我们不应该哭泣,同时认为哭泣是属于肉体、没有信心的表现,并且说:”人到神哪里,是极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在肉体中哭泣呢?“其实这就是错谬的认知。我们非常承认,人到神哪里是极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今天依然在肉体中,我们有思念、有缅怀、有不舍,这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受。所以让一个离开亲人的人不可以哭泣反而让对方喜乐,这就是杀人诛心的行为,反而需要让他可以哭出来,因为哭出来呢就好了,哭出来他就可以慢慢的健康、慢慢的得医治。

哭泣和眼泪,人往往将其赋予软弱、怯懦的含义。甚至有人说:”只有女人才经常哭,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其实这往往是对眼泪的一种误解。真正的勇气不是不流泪,而是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丑陋的自己,真正的勇气更是看见自己的无能和软弱之后,跪在上帝面前流下呼求的泪水,起来后依然顶风冒雪心存热爱的对待生活。

耶稣在世界的时候,也曾流泪哭泣,为我们做了美好的榜样。希伯来书中曾说:”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耶稣心中的忧伤乃是因为对罪人的牵挂,他的流泪更是对灵魂的爱。特别在福音书中耶稣为罪人的祷告更看见他心中的情绪的波澜和变化。耶稣虽然坚强,但是依然流出眼泪,就像有人说:”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显示出他人子肉身上完全的爱,耶稣流泪代求的时候,证明祂心里深处爱的深沉。“

也正是因为耶稣对我们这真实的爱,我们可以因为信他而得救。我深信,当我们在为自己认罪祷告的时候或者听闻基督的爱时,都会不自觉的流出眼泪。我们向神祷告的时候可以用大声的哭泣、流泪这样的一种方式来祈求神赦免我们、祈求神恩待我们、祈求神怜悯我们。就像圣经中记载过一个悔改的女人,经上说:”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在希腊文里面,眼泪是意味着一种最深切、最根本的认识。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绝望和无助时,当我们在情绪极端的无助中,自然而然就会流出眼泪来,所以流泪的祷告那是帮助我们再一次借着我们的忧伤、痛悔回到神的面前。

约伯说:”我的朋友讥诮我,我却向 神眼泪汪汪。“其实在约伯的自述中,我们长航会看见他在祷告中泪眼婆娑,一面是因为他自己所遭遇的痛苦,一面则是因为他朋友的论断和指责。但是当约伯将自己的苦难倾诉在神的面前时,神成为了他生命中全部的答案。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也许苦难会环绕我们,艰难会如水让我们喝下,所有的情绪都是父创造的恩典,所有的眼泪都是上帝的赐予,但是当我们将眼泪以祷告的方式倾倒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生命中自然会结出生命的果子,这就是我们的眼泪的侍奉、流泪的侍奉!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