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角声| 读书可以成为信徒参与和促进健康敬拜上帝的一种方式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19日 21:26 |
播放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刚改革开放,公社解体,尽管分了土地,吃饱饭已经不成问题,只是经济各方面还是延续旧有。尤其是在文化上,更是空白。镇上没有书店,家里也没有半张纸页,唯一的书本就是文革之后为了普及法治而派发的《法律》,那是我们接触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枯燥无比的书,因为全是我不认识的字,一张图画都没有。后来姐姐相继上学,她们的课本成了我第一批读物。接着我就盼望更多的书,因我在书里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后来父亲出门,我唯一的要求是买些书来,于是一些便宜的过期文学期刊便买回来,《垦春泥》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期刊。有一次父亲取一个很远的亲戚家,从他家里“偷”来了古龙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剑花烟雨江南》,那个时候开始,我崇拜的人物就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龙武。接着我搜集连环画,从亲戚家邻居家搜集到二十几本连环画,这是我们的第一笔藏书,也至此成为我们村上第一个藏书大户。

因为对书的热爱,让我们对书店情感有独钟,平时最喜欢的是逛书店。但是迫于经济压力,每次只能买一本书,即使如此,家里的书也慢慢多起来,以至于无处安放。到了工作之后,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便放开买书,家里很快由家徒四壁变成书满四壁。尽管从金钱上我还是一个穷人,但是我们家里的书已经让我们跻身“高层”。正是这种对书的喜好,让我发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和眼界。读书让我感到快乐和幸福。

读书能带来什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在古代那个科举社会是很实用的。读书可以参加科举,然后跻身权力阶层,权力带来财富,必然会有高楼大屋,也同样会抱得美人归。因此,读书的动力在那个时代来自于现实生活。今天,读书能得到什么,虽然可能得不到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读书却可以让你与众不同。

在民国时代的很多文化名人,全是爱书之人,甚至爱书如痴。著名的苏州张氏四姐妹的父亲张冀牗,是个书痴。他家里常年定有三十多种报纸,包括《申报》《新闻报》等著名报纸。他如果住酒店的话,三天不退房,房间里的书和报纸就会堆积如山。他出门逛书店,身边总得有个人跟着帮忙提书。如果买的书太多,实在没法搬运,就先寄存在书店,然后逛完了,再让人开着车挨家书店去取。据说苏州城的书店,只要到了新书,必然会先拎到他家,由他家的账房先生付钱。张校长藏书,培养出了张氏四姐妹。叶圣陶先生说:“九如巷的张家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她们被称为大家闺秀,不全是因为她们的家庭,还有她们身上的那种气质,这种气质只能从文化和教育中才能获得。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是财富,而是文化。中国的大型家族的兴起路线,往往是先商后仕再绅。如果没有教育和文化,富不过三代这是个规律无法打破,财富的积累与传承必然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因为文化可以让一个人超越自我,有更大的眼界和控制能力。

在中国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文化家族之一的钱家,兴起于五代,祖先钱镠是吴越开国国君。这个家族兴盛几百年,至今不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传承。

因此,读书不一定能带来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读书一定能让你与他人不一样。在同样的问题上,你能比那些不读书的人有更深刻的看法,有更多的想法,也有更广阔的眼界。

读书能让我们身上有一种吸引力,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因为我们读书,知道文化意味着什么,文明意味着什么,因此我们尊重那些同样有文化的人,我们也会尊重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我们遵守一种文明的规则,让我们从心里到外表,从举止到言谈,都有一种平和,这种平和让他人愿意接近和信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读书让我们的灵魂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让我们在野蛮与文明之间有了界线。

犹太人是个没有祖国的民族,但是这个民族却深深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世界格局。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离不开犹太人。爱因斯坦是犹太人,马克思也是犹太人。犹太人是个爱读书的民族,平均下来每个犹太人每年读几乎五六十本书。这种读书习惯与他们的宗教文化不无关系,犹太人据说在孩子小时候就会在羊皮卷上涂上蜂蜜,让孩子去舔,以告诉他们书是甜的。

在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看到大街小巷都有书店,而街边的长椅上更是有很多看书的人,草地上,公交地铁上,更是有各种姿势聚精会神的读者,在他们的文化中,读书是一种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读书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同样也能让个人强大。

基督教是一个有圣书的宗教,读书应该成为信徒参与乃至敬拜上帝的一种方式。尽管在国内基督徒群体中,平均读书的数量已经超出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读书过于单一,只限于灵修书籍,造成视野不够开阔。上帝创造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基督徒应该阅读丰富多彩的书籍,在各个行业都能涉及。基督徒应该有上帝视野,而不是教义的狭隘视野。另一方面,基督教的民粹倾向,让人排斥知识,因此虽然读书,但是目的与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的目的论一样,都是一种为了救赎的功利主义心态,最终成为乏味的教徒。

读书可以成就一个民族,成就一个国家,同样也可以成就一个个人,那么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就基督教,成就一个教会,成就一个基督徒。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