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1日
微信

问答百科|基督教是怎样看待“安乐死”的?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11日 09:12 |
播放

基督教如何看待安乐死呢?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何谓“安乐死”。安乐死是一种可以是逃避生的责任的方法,比如 ,有的人很怕痛,患了很痛苦的病症,害怕求医之痛,就想用死来结束自己的疼痛。这一定是错的。另一方面,安乐死是指人到了一定地步,不应该用昂贵的医疗器材和药物来维持一个已经不再真实的生命,其实是勉强延迟死亡。

什么是真实的生命?

正常的生命有七种特性,包括呼吸、进食、排泄、生育等等。人病入膏育,假如除了完全昏迷在床什么都不能再做,又假如其病症极其疼痛,到了任何止痛药都无济于事的地步,明知就算一定要挽救,用尽所有最昂贵先进的器材药物,也至多只能维持一种植物人状态,这样做合理吗?

其实在许多法律是不容许安乐死的做法,医生通常的做法是询问家人,如果仍然用那么多非常昂贵的机器设备,可以维持病人的生命,可能还会维持一个很长的时间;但到这阶段病人已经不可能再恢复正常,也可以停止使治疗,必评做一定要得家人完全的同意。

也有越来越多病人预先已经给家人留下遗嘱,求家人在这种最后关头发生时,停止使用仪器等非自然措施。虽习惯上没有安乐死之名,这种经常使用的做法其实也是安乐死一种,但这是让病人植物性地自然死亡,并不犯谋杀罪。

安乐死一般分为两大类:

1、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

2、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

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垂危病人的安乐死。这里,安乐死只不过使死亡时间稍稍提前一些。

2、非垂危病人的安乐死。若不进行安乐死,病人可以存活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一定自觉痛苦,但他的生活质量是低下的,对社会家庭是一个负担。例如畸形或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或患不治之症但尚未处于垂危阶段的病人,以及植物人等。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对安乐死采取较灵活的态度处理,这不等说现代人不重视生死,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实际上这是正视一个事实:我们的医疗,特别是公共医疗,资源非常有限。与其非自然地持一个昏迷不能再康复的病人植物性地苟延残喘,不如让他自然地也更有尊严,更有意义地死去。

生与死的矛盾:

安乐死中,关于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争论反映出人类主体所共同面临的生与死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是人类获得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直接结果。在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的争论中提供了三种超越生死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信仰的方式、科学理性的方式和道德的方式,它们都可以被看作以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寻找超越死亡的可能性。

基督教传统的教义方面,反对人自取其生命,也反对人有权扮演上帝,决定另一个人什么时候死,或者用什么方法死。基督教反对这种安乐死。但对于以自然方式结束那种不自然而又昂贵地延迟人的亡的情况,这种安乐死,是基督教可以接受的。

传统基督教的立场:

基督教认为只有被动安乐死是正当的。基督教反对主动安乐死,是要向人指出其中有个极大的误区。而这个误区却是人往往容易忽略、甚至不知道是错的。主动安乐死的目的,是以死亡解除绝症的痛苦。很多人认为这是人应有的权利,既然生命只剩下痛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底线等等。人可不可以为免去难忍的痛苦而自杀?在考虑“为什么要活”这个问题时,这问题己被扭曲,变成:怎样的活法才是我喜欢的、可以接受的?这是人以自己为生存的目的,坚持自主的底线,恰恰是从神的手中夺去只属于神的,结果只是把自己从生命之源切断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