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华南传教士小传(十一)黎力基

作者: 鼓浪隐士 蒙允转载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9月13日 10:53 |
播放

黎力基(Rudolf 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r)为德国来华宣教士,他在华52年,为巴色会(今香港崇真会)的重要同工之一,他对客家人的信主贡献极大。

1824年7月26日,黎力基生于德国西南部多瑙河边上的亨德辛根。父亲是一位路德宗的牧师,他是家里第三个孩子。他从小在属灵的环境下成长,并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圣经神学、教会史、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学科。年长后黎力基本想闯荡商场,但完成商业学业后却染上重病,经过上主的医治才脱离危险。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认识到上主的伟大,于是放弃商业,立志成为宣教士。1844年8月进入巴色会受神学训练,毕业后被按立为牧师。

1847年,巴色会决定在香港设立传教站,向中国宣教。于是派遣黎力基与韩山明两位牧师来华。他们先在布吉、沙头角等地宣教,建立学校、神学培训班,太平天国暴乱发生后,很多客家人逃到香港避难,黎力基与同工看到他们无依无靠,就收留了他们,很多人因此见证到基督的美善,纷纷归入主的名下,不久香港就建立起客家人的教堂。

黎力基是汕头宣教的先锋,1849年2月12日(一说1847年),黎力基自南澳、潮安转到澄海盐灶布道,至次年6月先后为8名信徒施洗,这是教会在潮汕的首批信徒。1852年已有13名信徒受洗,此时一场逼迫随之而来,当地官府与士绅反对福音传播,赶走了黎力基。虽然黎遭到清政府驱逐,但福音之火并没有因此熄灭。盐灶在英国长老会的宾为霖带领下,信徒人数日益增多,兴建了多处教堂。

韩山明牧师安息后,黎力基遂挑起巴色会在华事工的重担。黎力基先后七次进入大陆,在潮汕、梅州一带探访超过200多个城市和乡村,虽然屡次被驱逐,传道工作非常艰苦,但仍然坚持下来。到1874年,他与同工们建立了51所传教站,56间学校。受洗者超过2000多人。黎力基也继承韩山明的事业,在客家人中宣教。他除了遵循韩的宣教策略外,还把《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等翻译成当地方言。黎力基看到客家人生活的地方地少人多,生活困苦,流浪者甚多。于是在1882年,与英属南洋殖民地当局达成《莱克勒-梅德赫斯特协议》,分批把客家人移民到东南亚垦荒。这些客家人在南洋吃苦耐劳,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并促进了当地发展。

1899年,黎力基离开中国,回到德国安享晚年。1908年3月29日安息主怀,在世82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