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一牧者回忆在艰苦环境中服侍的日子

作者: 李子通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8月29日 08:54 |
播放

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更学会感恩。

那年我17岁,因病被神拣选,大病初愈的我,经过十几天的集中培训,揣着教会差派给的500块钱路费,就随着河南新蔡的几位大哥哥大姐姐去东北开荒传道。

为了省钱,我们几位同工买了一箱袋装方便面和几瓶水就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大巴,到达北京站,车费就花去了近半,然后转火车到辽宁沈阳的新民市,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

那时候的我们很小,也很单纯和渴慕。一本属灵书籍,总是你争我夺的抢来读,加班加点的抄写,做笔记。由于缺少培训的机会,最好的学习就是听香港的益友、良友电台广播了。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买一台德生牌的多波段收音机,因为信号好,能听得清楚,还能听短波,可是这样的一台收音机要50块钱,对我们来说那是不敢奢望的。后来是一位住在铁岭调兵山的王阿姨,给我们三位同工各买了一台,我们简直受宠若惊,欣喜若狂,捧在手里爱不释手,晚上睡觉也放在耳边听,借着收音机,我们学到了不少的圣经真理。

由于是开荒布道,许多地方并没有现成的教会,即使有一些初信的信徒,生命也不成熟,同工们为了不给人增加负担,经常禁食祷告,有不少姐妹都得了胃病。有时到了农村,为了不累着接待家庭,我们也会随他们一起去插秧苗、掰苞米、割水稻,姐妹们除此之外还会帮人烧火、做饭,喂猪、喂鸡。

东北的夏天很短,冬天说来就来了。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往脸上割,穿再厚的棉衣、棉裤都能够刮得透心凉,即使站在太阳下,也感觉不到一丝的暖意。在滴水成冰的严冬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倒挂着冰条,我曾见过两米多厚的冰,拖拉机载满石头,从湖面上经过都毫发无伤。

大雪铺满了大地,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大片的雪花落在地上像细盐一样,根本就不会融化,胶轮马车和汽车在雪地上跑,常被滑出老远,马的头上、肚子上、睫毛上,常常带着白霜,嘴里呼出的气也是一团一团的白烟。好在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家中的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都会安排睡在炕头,也就是接近烧火灶台的一边,因为那里特别热。不过无论睡在哪一头,等天亮以后炕都是会变凉的,因为火熄了,热气慢慢都散去了。

有一段时间我被打发到吉林的一个城市,那里有几位阿姨都是半家信,每次吃饭都不敢吃饱,生怕遭人嫌弃。有一个接待家庭阿姨的丈夫回来了,我们主动的迎上去打招呼,问叔叔好,希望讨别人的欢心,叔叔却对我们不屑一顾,只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使我们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盼望就是,能够不看别人的脸色大大方方地吃顿饱饭,但若能够实现这个愿望,除非是差派我们的老师们能来看望我们,因为老师们来了,当地的教会尊重老师们的同时,也会顺便尊重我们一下,这样我们就能大大方方的吃顿饱饭了。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如同被人遗忘了一般,有很多的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衣服是买不起的,有些阿姨就把自己孩子穿剩下的衣服给我们穿。有一年的冬天还有几位阿姨一起买布做裤子给我们穿,因为我们的裤子套不上棉裤。  

那时候我们出去巡回一圈,通常会回到辽宁的新民休整。有一年的冬天只有我去到了铁岭的大青乡,住在了一位叫焦秀杰的阿姨家里。阿姨有一个儿子比我稍小一些。阿姨家的叔叔不怎么信主,但对我却很好。他们还让我睡在炕头。我却因为被烫得受不了,常常上火,早晨起来嗓子痛、流鼻血。焦阿姨就会买来藕节煮水给我喝,特别有效,一喝就不流血了。后来她家的王叔叔还在后屋,专门用木板给我搭了一个不用烧火的炕,虽然睡下去有些冷,但至少不会再上火、流鼻血了。

因为天冷,换洗的衣服常常晒不干。焦阿姨常会偷偷买一些秋衣、秋裤给我,却说是有姐妹送给我的,我问是谁她却又不肯说。焦阿姨常把我当做我妈妈的骄傲,也把我当做他儿子的榜样。

那时候因为穷困,农村家庭吃的最多的就是用剥去皮的玉米粒儿煮成的水饭。之所以叫水饭,是因为他们习惯在饭煮好以后,再浇上一瓢凉水。而我们吃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水饭,他们叫苞米碴子。

离大青乡不远有一个叫调兵山的矿务局。我们到这里带聚会的时候,常会到一个退休的工人王阿姨家里吃饭。就是给我们三位同工买收音机的那位阿姨。有时候我们也会到一位卖肉的基督徒夫妻家里吃饭,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他家男主人蒋叔叔做的拔丝红薯特别好吃,我们简直找到了过年的感觉,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忆犹新。

东北的冬天,白天特别短,夜晚却特别长,天刚亮,常常就会被冻醒,然后就睡不着了。当地人都习惯早饭十点吃,下午两点就开始做晚饭了,一天两顿饭。

在大青乡焦阿姨家的那些日子,每天晚饭后我们都会去到一个接待家庭的叔叔家里,分坐在炕上,查经学习。大半个冬天几乎每天如此。有时候,白天我们也会骑车跑很远的路去到一个村庄,叫来几个人跟他们一起聚会,有时候我们过去带聚会的人,比他们本村参加聚会的信徒还多。我住在焦阿姨家里是最多的,阿姨也不愿意让我住在别人家。

她对我就像妈妈一样,给了我很多的爱和温暖,使我这个远离家乡,远离母亲的孩子,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阿姨家并不富裕,但至少在阿姨家里,我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就能吃饱饭。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感谢生活,感谢曾经的苦难,感谢每一个曾经关爱我们的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