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全球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NEJM)发表了一项中国和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的通讯文章,该文章称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的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作者将其命名为琅琊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
中国医学专家认为,这可能来自动物的亨尼帕病毒与一些发热性病例有关,这些感染者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厌食、肌痛、恶心等。这一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相关的人类疾病。
人类感染属于亨尼帕病毒的亨德拉病毒后,轻者可表现为轻度流感样疾病,重者可出现致死性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疾病。人类感染亨德拉病毒的死亡率为50%至75%。幸运的是,它的传染性不高。当人类感染属于亨尼帕病毒的尼帕病毒后,轻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和致死性脑炎。1998年,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猪群流行,并导致265人感染,其中105人死亡。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拍成了电影《传染病》而广为人知。
夏季是病毒传染的高发季节,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呢?
1,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仍为多种病原共存,以散发病例为主,托幼机构有聚集性病例出现。
2,呼吸道疾病:流腮、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在夏季出现高峰。流腮发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多为学校、托幼机构的聚集性病例。猩红热发病年龄以2—14岁为主,以托幼儿童、学生发病为主。
3,媒介生物传染病:乙脑、疟疾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依然存在上升的可能。
随着夏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炎热,空气湿度也比较大,这就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染性增强,加上夏季人们出汗多,容易疲劳,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变差,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生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比如甲肝,流感,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乙型脑炎、登革热、丝虫病等,在夏季都属于高发状态,由于这些疾病都拥有高度传染性,一旦感染,不仅会给自身,还会给身边的家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在面对流行性疾病时,我们一定要积极进行预防,以避免被感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
1、在面对各种传染性疾病时,我们可以体现接种相关疫苗,因为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各类传染性疾病的主要举措,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接种疫苗也是代价最小,最为方便快捷的一种预防方式。
2、注意个人卫生,因为大部分传染病都是通过进入人体口鼻引发感染的,所以我们日常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同时还要避免用手去触碰眼睛,鼻子,嘴巴等身体部位,放置病菌进入身体里面。
3、外出做好个人防护,由于病菌可以通过飞沫进行传播,那么我们外出时,就必须要正确佩戴好口罩,同时保持社交距离,少去人多拥挤,空间密闭的场所,少接触公共物品,可以有效阻断病菌的传播。
4、积极参与运动,积极运动能够保证自身拥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自身抵抗力越强,身体的免疫系统就拥有更强的战斗力,更快消灭病菌,感染疾病的几率就越低,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锻炼身体,保证自身的抵抗力。
5、为身体提供平衡丰富的营养,平常我们要多吃一些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同时还要拥有充足的睡眠,这样身体抵抗力才会更强。尽量不要吃重口味,难消化的食物,少抽烟喝酒,避免熬夜。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