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网上有个新词汇叫新穷人,是指的是受过高等教育,外表光鲜亮丽,追求者中产的品味和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人工作了几年,但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可言。其实新穷人这个概念来自于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一本叫作《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书中。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生产条件、劳资关系方面来阐述何为新穷人,以及在新消费主义的伦理下许多人的遭遇。
一,什么是"新穷人"?
过去的穷人指的是没有办法解决温饱,而鲍曼所说的新穷人指的是后现代社会那些有。缺陷的消费者在过去生产型社会也如说,在工业化早期,大量的工业生产亟待需要劳动力,但是当时已经习惯了传统手工业、农业的人们并没有意愿成为工厂里成为公司里那些不断工作的螺丝钉,于是工业时代就出现了工作伦理。鲍曼认为,这样的工作伦理一举多得,一方面吸引传统穷人到正规的工厂工作。让人们走出贫困并保证社会安宁【01】。
但另一方面,工作伦理也进一步的约束人们,向他们灌输新的工厂制度得以发挥作用所必须的服从性。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作伦理会告诉人们工作是道德义务。还告诉人们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报酬,只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做更多的工作。
所以在增量时代,在生产性时代,上升空间大,你只要勤奋、忍耐,实现成功的机会就会非常多,认识工作伦理,本身也是好事儿,解决了贫困,又维护了社会稳定。再后来,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整个发达社会劳动力过剩,进入了存量时代,物质空前的繁荣,上升空间变窄,人们很难通过工作来实现早期的跃升,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日益加剧。曾经依靠工作伦理的道德来告诉人们,努力就能幸福,这变得岌岌可危。
在存量时代,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生产的再多,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太能成功。至于早期的工作伦理,在人们心中变得动摇,工作伦理开始逐渐退场。进而,鲍曼说道,为了解决人们对工作伦理的困惑,社会从基于生产角度的社会伦理开始,进化到了消费角度上。也就是说不再是简单的,你生产的越多,就越受到社会的尊重,不再是以前你劳动的越多,你就越幸福,而是基于你在社会中的消费地位。
你消费的越多,你就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就越会感到幸福。社会已经将人的动机和对自由幸福的渴望转向了消费领域,于是从过去生产的工作伦理变成了如今的消费伦理性,穷人也因此而生。因为后现代商业文明、工业极其发达,生产过剩,社会就需要制造出更多的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去。
如今不再是过去生产社会,大家都一起工厂工作,有工作就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如今,人们却在通过消费在获得尊重与身份认知,所以造成了新穷人。一边要应对基本的住房实物、子女抚养、养老等基本的开销以外,还要必须应对社会消费伦理。而去进一步消费社会的普通商品也好,消费文化商品也好,也是为了获得基本的认同感。
如此,就造成了在新时代下,在发达社会里的绝大多数人,温饱已经解决了,但是也诞生了很多精神层面的新穷人,即包括了那些除了吃住成本,真的是无余力消费的穷人,以及那些勉强能跟得上商业生活消费。那是经常月光的新穷人群体,所以后现代社会,不仅是工作伦理,还有一个消费美学伦理。
如今物质发达国家,工作伦理被降格,消费美学伦理被抬头。鲍曼所说的新贫穷,不再是饥寒体弱的贫穷,而是那些只够维持基本的吃穿住,但又无力参与消费,其他完全与消费社会的丰富生活隔绝开的人。这样会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因为消费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首先要具备作为消费者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消费能力,就会被认为是有缺陷的。
人是通过工作中的创造的价值来彰显其工作的意义,但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只剩下体验的价值,而没有创造的价值。生活和人生的意义不是只有单纯的被动去体验,只知道单纯的去支付,去不断的购买,去获得新的体验,人的生活还有更宝贵的创造的价值,因为创造才会让自己进入主动沉浸,而非被动沉浸,这样人生才会有意义。
二,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的脑海中一旦冒出 ‘我讨厌工作’的念头,就应提醒自己,工作本身并不是上帝给我们的诅咒 ,尽管工作有时会特别强烈的提醒我们罪所带来的对万物的诅咒。我们受造去工作,而工作也使我们得以自由。
提姆·凯勒牧师在《工作的意义》一书中说到:“工作不是一份咒诅,乃是一份祝福。创世纪一章里的28节告诉我们,上帝设立工作,要求我们管理这个世界,我们将会和他一起同工。如果今天我们拒绝工作,我们也将拒绝享受和上帝一起同工的亲密关系【02】”。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同事那就是上帝。籍着工作,我们实行上帝的普遍护理,让更多的人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通过工作 ,我们实践律法的两大教导:爱神和爱人。因此,工作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 ,乃是满足上帝和他人的期望,工作并不会使我们得到满足。
“除非你意识到并理解工作是上帝呼召你爱邻舍的方式之一,否则你主观上不会感到满足。【03】〞
工作本身的目的是爱我们的邻舍,假如你是一个卖早餐的,除非你意识到人们从你这里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否则你的工作是不会给你带来满足的。工作不是为了满足我们,但是实践工作的目的可以使我们得到满足。可是在现今的社会我们往往舍本逐末,去追求不是本来目的的东西。比如说我,想要一份可以让我看起来不一样的工作和能满足我许多的购买能力,除非我认识到我的工作可以满足他人否则我不会看起来不一样。
"路德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体会上帝已在基督里完全接纳我们,而是用其他方式证明自己 ,我们就犯了拜偶像之罪。【04】〞
书中的这句话就是大多数人苦恼的原因,我们都在拜偶像,陷入泥坑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不可能真正的有效工作。
我需要在上帝面前谦卑认罪悔改,重新将他放在我生命中的首位,靠着他接纳我自己,然后我才能真正的去工作,工作也才能满足我。避免成为新穷人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要在基督的伦理里明白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满足上帝,满足身边的人,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目的为工作的出发点。我们需要基督的价值观引导我们体验生活的意义和质量,而非通过工作,赚钱和消费来达到此目的。
注:
01-02.《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ISBN: 9787552036107/译者:郭楠/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03-04.《工作的意义》/提姆·凯勒/ISBN: 9787542654656/译者: 潘乔 / 李怡锦/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