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角声| 试析基督教内卷的实质与出路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4月30日 12:12 |
播放

内卷是近年来兴起的热词,其热度不断从一个行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内卷这个概念的流行背后,其实是说明社会发展本身遇到的困境,解决内卷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不断创新。但矛盾的是,内卷是阻止创新的。

内卷这个词,最初是被用于农业发展领域。格尔茨( Clifford Geertz) 1963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写的是爪哇岛居民因为缺乏资本,不能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当外岛殖民者在先进技术加持下,生产不断集约化资本化的时候,爪哇岛人却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土地有限的水稻种植行业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就是内卷现象。而这一概念的更早使用者则是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 Alexander Goldenweiser),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那就是当达到了某一种最终状态之后,既没办法让自己进一步发展,也没办法让自己稳定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让自己的内部变得更加复杂。

这就像电动自行车行业,这个行业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种最后的状态。各大电车企业已经无法在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那么行业只能在自己的车上增加复杂的电子产品,诸如定位器、防盗锁等,或者为自己的电动车造出各种炫酷的造型。无法突破已有的瓶颈,只能在产品外观上推出各种复杂视觉效果,这就是内卷。

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其实也是内卷。笔者看过一个人的视频说明,他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内卷。如日本一位据说能做出最好吃寿司的人,他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完成。这被誉为工匠精神追求的极致。那么如果这件事,在欧美会是什么情况呢。显然他们会测量好吃寿司的口味,然后发明机器,来定额配制出好吃的寿司,然后实现量产。这就是技术的突破,也是对内卷的突破。所以,工匠精神的实质是将人变成机器,人与人竞争,人人都成为机器。

笔者认为,在当今的基督教中,同样存在严重的内卷化。

基督教自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但是这种深渊影响只是在历史中,今天的基督教的社会影响深度和过去的基督教历史已经无法相比。尽管今天的基督教在人数和规模上早已超越历史时期,但是其内卷的程度已经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

这种内卷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会强调聚会仪式的严格遵守。
教会常常告诫大家,聚会的重要性,一旦不来参加聚会,就会怎样怎样。这些聚会包括周日的主日敬拜、周间的查经见证、日常的悔改。

其次对圣经的过分教条。
每日读经以及读经的遍数,甚至圣经的背诵程度,以此来衡量一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教会,这个教会经常搞一些圣经竞赛,有一次圣经知识竞赛有一道题是“圣经中谁的祷告声音最大?”

第三,不同神学立场之间的彼此争论。
本来教会持什么神学立场是一个自由选择的事情,因为没有哪个立场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教会在自己神学立场上,论断其它与自己不同立场的教会,甚至攻击其它教会的神学立场。自己在神学上无法突破,只能挑别人的刺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第四,对律法的强调。
尽管教会对法利赛人的律法持批判意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又强调对律法的遵守,甚至对律法的死守。在生活中制定了这也不能那也不能的戒律规条,如家里不能养佛手,不能饮用观音茶等,这些包含异教名字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被排斥在外,认为这些会违背对上帝的信仰。

第五,追求各种外在的荣耀。
教牧人员追求世俗学历,甚至走捷径办假学历,假资格证书,让人替考。在发展信徒方面,以发展名人基督徒为荣耀,以为名人施洗而骄傲。在建筑方面,追求大教堂,大装修,大十字架。这些外在的追求,正在不断消耗着基督教的资源。

究其基督教内卷化的原因,是否当今的基督教是一个最终状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基督教已经再也无法突破自己的瓶颈呢?
显然不是。


内卷化的原因,是因为基督教的利益化。正如农业内卷化一样,在有限的耕地范围内,不断涌入人群从事同样的作物种植,而不考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本。

首先,基督教的内卷来自于传道人自身。不能回避的是,的确有一定比例的的传道人加入基督教、成为牧者或者领袖,不是出于福音,而是出于职业考虑,或者出于一种经济利益考虑。很多传道人限于自身的文化程度,在基督教神学和文化上,很难进一步提升。这造成教会在原地踏步,只能从律法和仪式的角度不断精细化。

其次,教会的有限和传道人的涌入。
教会就如内卷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而传道人就如不断涌入从事该产业的人群。二十年前,中国兴起了一股传道人热,地下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比如一些基督教老区如温州、安徽、河南等办了很多神学班,培训传道人。当时培训的口号就是“羊多牧人少”。但是这些传道人进入教会后,限于自身和教会条件,只能做更多的重复劳动。

如果把教会比喻成有限的土地,那么怎样在这有限的土地上提升产量?

显然提升产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提高效率,也就是减少单位面积的劳动成本,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增加;还有一种就是提高土地实际产出,但是这需要增加技术和资本投入。显然这两种方案都不是最佳选择。人数不断增加,和技术资本的缺乏,让土地耕作方式不能进一步突破。基督教的内卷化,让教会把目光不是停留在福音上,而是停留在对教会的控制上,这包括排斥其它传道人的加入,不断增大教会与社会的张力,以此来限制成员的自由流动,保持教会的稳定。

突破农业的内卷,要在技术和资本上下功夫,而突破基督教的内卷同样如此。

首先突破基督教漠视福音的倾向。
教会的核心是福音,不是律法,不是传道人,教会应该考量的是怎样实践福音,而不是怎样减少流动和维持稳定。

其次突破基督教利益化的倾向。
教会的存在不是一个经济单位,而是福音的见证者,这是不能以经济来衡量的。教会是上帝的教会,不是传道人的私人团体。

第三突破二元论的倾向。
教会要进入社会才能服务社会,在社会中见证上帝的荣耀,而不是远离社会,在自己教会小圈子里不断复杂化。

第四突破基督教学习单一性和教条性的倾向。
教会不论传道人还是信徒,都要保持学习的风气,不仅学习圣经还要学习基督教历史和文化,而不是停留在对圣经的繁琐和教条的理解上。

第五突破唯传道人的倾向。
教会在讲究顺服的一套体系中,传道人处于顶端的机制,限制了教会进一步发展和突破的可能。那么突破唯传道人的机制,信徒自由组合成团体,自由探索,恢复80-90年代教会复兴时的平信徒运动的气氛,可为基督教发展带来新鲜血液。

只有突破了传统教会的体制,基督教才能停止内卷,并进入社会,让福音在社会中荣耀上帝,我们才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