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华南传教士小传(六)叔未士

作者: 鼓浪隐士 蒙允转载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3月20日 12:11 |
播放

叔未士(Rev.J.L.Shuck,)为美国浸信会首位来华宣教士,他先后在澳门、香港、广州和上海宣教16年之久,并在美国建立华侨教会,他一生心系中华归主的事业,被称为浸信会在华宣教先驱。

1812年9月4日,叔未士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年少时,在一次布道会中受到圣灵感动,愿意终生奉献给主。他立志后不久,马上进入弗吉尼亚洲的浸信会神学院深造,毕业后成为牧师。1835年,叔未士与何显理(Henrietta Hall)姐妹结婚。婚后不久,他们被美国浸信会派遣到中国拓荒布道。 1836年4月,他们到达新加坡。但由于清政府实行“百年禁教”,他们无法进入中国,只好暂时留在新加坡,并在此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1836年9月,叔未士夫妇抵达澳门。叔未士与马儒翰(马礼逊之子)同赴广州考察,但发现宣教时机不成熟,就先在澳门安顿。1837年,有位华人受洗归主,成为浸信会在华首位信徒。叔未士在澳门五年多时间里,创办了一所学堂,教育当地华人儿童。入学者多为贫寒子弟,也有不少流浪儿、婢女。他(她)们从叔未士夫妇那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更认识了基督的大爱。不仅很多人信了主,有位叫杨庆的弟兄日后更是成为一位牧师。

1842年,叔未士前往香港,于上环百步梯设宏艺书塾传扬福音。由于经济上的需要,叔未士只好边传道,边兼任《中华友报》副编辑。次年,皇后大道建立浸信会首个教堂。此后相继在香港建立三个布道所,一所学校。这期间共有9人受洗,为香港最早的浸信会信徒。妻子何显理也是叔未士的得力同工,1844年3月1日,她在香港首创一所膳宿学校,随着入学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她又增设一所学校。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何显理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844年11月27日安息,年仅27岁,遗下儿女五人。何显理作为香港教会教育的先驱得到后人的赞扬,目前香港的显理中学就是为了纪念她而设立的。经历丧妻之痛的叔未士并未被击垮,他靠主重新刚强,毅然担负起教会和家庭的重责。

1845年初,叔未士来到广州宣教。他与同工罗孝全(美国宣教士,曾是洪秀全的属灵导师)、杨庆一起在广州联兴街租了一所房子,设立布道所。虽然布道所建立不久后遭遇火灾,但叔未士等人没有被困难击垮,他们在灰烬中重建教会,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中国境内建立起第一个浸信会教会,故称之为“第一浸信会”。是年底,叔未士与杨庆前往美国,安顿好自己的五个孩子,并为修建教堂筹款。期间,叔未士与薛士顿姐妹结婚。1848年,叔未士受美南浸信会派遣,带着新婚妻子与杨庆再度来华。

在上海,叔未士夫妇与晏马太夫妇(Rev. Matthew Yates)和托弼夫妇(Rev. T. W. Tobey)一起同工,他们在上海老北门建立了第一浸信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有三位中国人受洗归主。来到上海三年后,叔未士第二任妻子再次因病安息。长年的劳累,加上再次遭受丧妻之痛打击,叔未士的身体大不如前,只好从宣教的一线退下来,回到美国工作。尽管他不在第一线,但叔未士仍然做华人福音事工,185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沙加缅度市首创了华侨教会。当时共有16位信徒,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基督徒,在叔未士热忱的宣教使命的感召下,有位叫黄梅的弟兄,毅然返回中国,向同胞传播基督的福音。叔未士还创办了《浸信会日报》,以文字传扬福音,对当地华侨影响甚大。

1863年,为了华人归主奉献一生的叔未士安息主怀,享年51岁。他在离开世界前曾说:“我一生的快乐,完全得自于传扬福音的工作”。

福音小册子《历史钩沉——华南31位来华传教士小传》在线发布,欢迎免费阅读下载。

按此 在线阅读或下载pdf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