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微信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盘点——之江大学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3月11日 10:40 |
播放

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创办于1845年,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

之江大学的前身——崇信义塾(1845—1913)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宁波崇信义塾,于1845年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麦卡第(McCarte M. D.)等人创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宁波成为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当时由于资金和办学条件等现实环境的限制,崇信义塾的办学层次仅仅为小学。同时办学规模也很小,办学初期入学者仅有30人左右,其中贫困基督徒家庭的学生由学校免费提供食物、住宿以及衣物等。1867年学校从宁波迁到杭州;先在杭州皮市巷(因南宋时皮具作坊在此集聚,经营皮具生意而得名),后在大塔儿巷(戴望舒《雨巷》中的巷子),随后改名为育英义塾,1897年再次更名“育英书院”。育英书院课程分正、预两科,各4年。1880年由美国传教士裘德生(Rev Junius Judson)任校长,以英文课为主,中文次之,规定圣经为必修课,学生必须做礼拜,课程包括中国经学、教义问答、圣经见证、哲学、算术代数、几何、历史、地理、化学、作文、辩论、音乐。1911年学校再一次搬迁,迁到杭州大凰山南麓(现在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并更名为"之江学堂"。

从1890年起学校增设英文科,为学生留学深造作准备,当时学生人数增加到近百人。1906年 11 月,校董会决定将之江学堂扩充为教会大学。由于大凰山南麓的之江学堂校舍狭小,于是决定在杭州城外另觅新址。后将学校新址选在秦望山、二龙头一带 , 此地面临钱塘江 , 背负高峰,依山傍水,景色天然。校董会认为此地是举办大学的极好校址,决定以“之江” 命名 。经过3年时间的建设,之江学堂的主要建筑如教学大楼、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先后落成,学校占地面积300余亩。该处三面环山,面临钱塘江,又居六和塔西侧,地势开阔,江山如画。因地处钱塘江弯曲处,成“之”字形,故取名之江学堂。

从1910年起之江学堂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合作共组校董会,其中叔美容(J. E. Shoemaker)、艾斯北(J. M. Espey)等人代表美国北长老会;司徒雷登 (J. Leighton Stuart)、布林恩(J.M. Espey)等人代表美国南长老会。对,就是毛泽东所写的“别了,司徒雷登”的那个司徒雷登,因着这篇文章,司徒雷登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之江大学发展时期(1914—1952)

1914年之江学堂改名为之江大学,至此之江大学正式开始了其大学教育。

从1917到 1918学年起,之江大学的学制改为 5 年 ( 预科 2 年,正 科 3 年 ),新 增加了制图、教育、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物理学的课程 。

除宗教性活动外,学生其他课外活动十分活跃,如建立各种文学、体育团体,举行中英文演讲和辩论比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会大学辩论比赛于1919年 3 月 27 日在杭州举行。 各个级别的足球、篮球、网 球、田径比赛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1918年 5 月11 日在之江大学举行的华东教会大学田径运动会获得了空前成功,之大一向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他们在运动会上表现出色,之大代表队一举夺魁。

1920年11月,之江大学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立案,获准后施行新学制,分文理两科,设天文、生物、化学、中文、 英文、教育、地理、历史、教学、现代欧洲语、哲学、生理学、心理学、宗教、社会学等系。1922年6月17日,之江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上第一次颁发了学士学位。

之江大学极其重视对本科生的英文能力的培养。当时推行本科教育的之江大学,面临的是极度落后的社会现实。当时,辛亥革命才结束不久,社会风气仍然十分保守,不少人甚至还保留着清朝时期的长辫子。即便在这样的保守风气影响之下,之江大学仍坚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国际学术发展动态并和国际接轨。因此校方顶住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深度的英文教育。学生入校之后,所有学科都必须修读中文和英文。

之江大学不仅强调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强调学以致用,倡导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所在的社会和国家,在实现自己个人职业梦想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934年夏天,一头巨鲸搁浅在钱塘江入海口并死去。在之江大学任教的美国人、生物系主任马尔济教授听闻此事以后,立刻请来助手,忍着巨鲸腐烂的恶臭将这头巨鲸搬回学校,用这条鲸鱼的骨架制作了一套完整的标本,供学校生物学系师生教学实践使用。

1935年政府当局决定建设钱塘江大桥,之江大学为了让土木系、机械系学生能够获得实践的机会,多次联系铁路局,希望能够给之江大学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经过校方的不懈努力,大桥建设负责人茅以升终于同意了,之江大学土木系、机械系学生能够去大桥施工现场实习,直接参与到大桥的施工中去。大桥造好以后,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12月23日被中国军队炸毁。抗战胜利以后,钱塘江大桥被成功修复并一直使用到如今。这座大桥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这座桥梁设计之初,计划使用寿命是50年,但是到了现在,它已经超期使用32年之久了,未来一段时间,应该还会继续“超期”下去。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江大学的师生们也开始了八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日军的威胁,学校数次搬迁到安徽屯溪、上海、福建邵武、贵阳花溪、重庆等地。其中流亡到福建邵武县时,借用福建协和大学的邵武校区开展教学活动。抗战胜利以后,之江大学在杭州复校。到1949年时,杭州本部有学生904人,上海分部有学生162人,共1066人,另有教职员工113人,设文、工、商3个学院,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工学院。

之江大学在不少方面是引领了当时国内大学潮流的。 例如,如今大学生所熟知的学分制,就是之江大学在国内大学中首先开始实行的;又如,举行毕业典礼时,学生佩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拍照,也是之江大学首先在国内大学中推出的。

之江大学的尾声

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1年,“之江大学”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我国对全国的高等学校院系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之江大学停办,其院系则被拆分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学院等。其中,土木系、机械系并入浙江大学;建筑系并入上海同济大学;财经学院改成浙江财经学院,一年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文理学院部分并入复旦大学;文理学院各系及数理化学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及俄专、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今浙大西溪校区)。之江大学原校址归新建立的浙江师范学院使用。

之江大学的办学历史宣告结束,从始至终107年。

尽管之江大学已成为故去的历史,但百余年来,它为我国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华东建筑设计院首任院长金嗣炘、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革命教育家林汉达、翻译家朱生豪、驰名国内外的胸外科专家沈克非、外科专家裘法祖、作家袁鹰、画家阿老、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均为之江大学毕业生。另外,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的束星北也曾在之江大学就读过。

参考来源:
[1]跃鹿. 之江大学史略[J]. 档案春秋, 1998(6):64-69.
[2]百度百科 “之江大学”词条
[3]王国平 《之江大学史》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