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12.1世界艾滋病日 | 中国已有逾105万感染艾滋病病毒 早了解、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

作者: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2月01日 13:41 |
播放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而今距离1981年全球首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例已经过去整整40年,艾滋病却依然在人类社会中流行。根据11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研究数据表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超过105.3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

在中国,新发现的艾滋病毒感染人数、诊断延误、主要人群的风险继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人群中的感染比例也出现显著升高。异性恋和同性恋传播的比例分别从2009年的48.3%和9.1%,上升到2020年的74.2%和23.3%。而注射吸毒者传播艾滋病毒的比例从2009年的25.2%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2.5%以下。男同性行为者是感染艾滋病毒的最高风险群体。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老年男性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据中国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60岁及以上男性HIV阳性新发病例比例由2010年的7.41%上升到2020年的18.21%,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50岁及以上病人占比上升从10年前即2011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44%;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发人群。

何为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能将人体免疫系统推向极限。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人类身体中的抗病毒武器库就是由这种免疫细胞作为中间角色协调的。HIV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HIV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一旦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其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条,分别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有证据表明,HIV不会通过接触、眼泪、汗液或者唾液传播。

足够数量的活HIV进入人体才会导致感染。而HIV很脆弱,在体外很容易失活。因此,扎针、蚊虫叮咬、血洒事物,不大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经马桶圈、电话机、餐一怒、卧具、游泳池等不会传播。

艾滋病的预防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仍无有效预防感染的疫苗问世。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避免不安全的无保护性行为,比如多性伴、一夜情。
2.不以任何形式接触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7.到正规美容院和医院文身、文眉、美牙、打耳洞等。

艾滋病需早检早治

虽然现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一直病毒的复制、延缓发病、延长性命、减少传播。

假如与HIV感染者或感染情况不明者发生高危性行为,阻断药必须要在72小时之内服用。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需连续服用28天。暴露时间如果超过72小时,建议3周后尽早进行HIV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应在12周后再做一次检测。

检测可以发现艾滋病,早治疗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HIV不是马上就能检出是否感染,存在检测窗口期;抗体检测的窗口期一般为4-12周,核算检测的窗口期为1-4周。

一般情况下,如果上次高危行为12周之内没有在发生高危行为,也没有检测到抗体,就可以排除艾滋病感染。

参考:《中国疾控中心周报》百度百科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