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学者分享|中国聋盲人学校教育:两位来华女传教士赖马西、 梅耐德的贡献深远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0月29日 11:16 |
播放
赖马西。(图:历史资料图片) +
梅理士的妻子梅耐德。(图:历史资料图片) +
赖马西绘广州女性盲人群像(1889)。(图:历史资料图片) +
梅耐德在自己开办的学校给一个失聪的孩子上课(1902)(图:历史资料图片) +

2021年9月24日,一场题为《中国聋盲人学校教育:赖马西、 梅耐德及其遗产》的讲座在网上和实地同时举行。

此次讲座是由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举办的章开沅学术讲座上,邀请到了魏爱莲教授作为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由康志杰教授主持。因为疫情缘故,此次讲座分别在线上和实地武汉大学同时举行。

魏爱莲(Ellen Widmer)是著名的汉学家、宋美龄汉语学研究所的教授。此次报告涉及了基督教来华史、女性和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的分享。魏爱莲教授的分享是从两位女性人物:赖马西与梅耐德开始的,以及她们的两种开拓服事模式;从地理上的南北之分——广东和山东;从两位的的贡献上和服侍的对象上均是对聋盲人特殊群体。

报告也展示了特殊教育领域对技术要求很高。因盲文不是具体的文字,而是籍着可触摸的“点”来传递信息,魏爱莲的报告也见证了女性传教士从事了特殊教育工作及其贡献,其内容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主讲人魏爱莲教授说:“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她希望通过分享,让大家知道美国新教帝国是如何在早期帮助到中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女性的传教士的贡献。

两位女传教士当时的服事

讲座中,魏爱莲教授通过在线幻灯片与大家分享两位女性医疗传教士的工作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魏爱莲教授说:“赖马西、 梅耐德两位女性的出生和逝世都在中国,二位在中国停留大概在43-46年,1889年赖马西在广州建立了聋盲人学校;1887年,梅耐得在烟台的芝罘创立了聋人学校。她们的两家机构面都临当地的各种严峻挑战、瘟疫、内乱、排外情绪和对日战争。当时欧洲已经出现了治疗聋盲人的医疗方法,海伦凯勒(编者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发展。”

魏爱莲教授特别提到:“赖马西的叔叔是医疗传教士,她的父亲也曾经医疗传教士,她曾接受过女性妇产科的医疗训练。广州的女性医疗工作在她出生前就开始了,但当年是男性来完成的妇女医疗工作,现在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进来,她曾在晚上乘着轿子穿越街区接要临盆的孕妇。”

她举例子说:“赖马西发现,当时很多盲女被装饰着鲜艳的花朵,由一个老女人牵着瞎眼的女孩子们去唱歌,第二天早上才回来。她开放了妇产科,她收养的第三个孩子是从灰堆里找到了,她一共收养了四个孩子,后期她逐渐开始创建了聋人学校,为那些孤儿和被用作妓女的聋盲人提供学习和改变命运的平台。”

魏教授特别提到说,赖马西可以使用盲文进行交流,而她努力学习盲人语言的方式十分震撼,她将广东话和盲人的手语编辑成一个体系。她的家人当时在美国筹集善款,家乡长老会开始支持她的服事。梅耐德是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女孩来中国的,1876年,她学到了唇语和手语。赖马西曾在山东登州开始为聋人提供指导,当时中国人误解她的行为,认为聋人没有能力学习,最后梅耐德的教学获得了成功,改变了中国人的认知。

梅耐德尝试用广东话学习盲人和聋人学习,她学习了很多汉语和聋盲人的语言,组建了课程。当她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她用卡片的方式学习汉语,她成为了优秀的老师,同时她也教授当地的老师如何教聋盲人学习知识。

主讲人总结说:赖马西作为医疗传教士,收养儿童、创立学校,非常习惯引用圣经;梅耐德她经验丰富,专业很强,建立了教授聋哑人的课程。

两者开办学校的对比

赖马西通过收养孩子和乞丐作为学生,倾向于招收女学生。梅耐德招收的学生没有乞丐,需要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倾向招收男学生。

两人都培养圣经女性,即便是女性盲人,针织和篮子编制,绳子和哨子制作交给男性盲人,支持学校运作。

两者贡献的对比

魏爱莲教授分享说:“赖马西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医生,她为了帮助盲人建立了学校,雇佣中国员工,做了广东话和盲人语言的融合工作,后期,她的学生也建立盲人学校,她在粤语的初级盲文阅读表做出贡献,是一位盲人的教育学家。”

“同时,我们需要记得中国本地教师的贡献,按照民国政府的要求,赖马西和梅耐德在教育管理下,很多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工作和发展,解决了当时的民生问题。”

“在她们之后,传教士卡特女士教授了很多盲人,更加符合广泛的需要。赖马西女士得到了哈弗大学的荣誉学学位,赖马西的粤语盲文贡献很大。梅耐德继承者卡特女士很有行政管理能力,在1938年后转交给西方女性来管理,最后交给当地政府管理。”

两位女传教士路径不同,但对聋人的贡献都非常巨大

报告最后,魏爱莲教授总结到:“美国新教帝国中的两个女性传教士......支持了中国政府和民生,做出了贡献。一开始中国政府对两所学校表达了支持,这个项目提供的疗法和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个超出了传教士自己的贡献。”

“二位女性传教士的事业和成功的持久性是非常相同的。我们不应该忽略他们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她们的贡献不应该被忘记。从不同的路线开始,最终的路径和对聋人事业的贡献是相似和伟大的。”

随后,在问答环节,与会者的一位老师向魏教授提问说:“起初办理学校是否得到中国政府的反对”,“这些课程对聋盲人未来的工作有哪些影响?”魏爱莲教授回答说:“当年的中国社会不喜欢传教士建立的孤儿院,对于医疗传教士而言,比如赖马西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可以赢得中国人的好感。课程方面,赖马西的学校帮助年纪很小的孩子们如何阅读,如阅读圣经故事。因为盲人是一种残疾,盲人不容易找到工作,他们无法说话和倾听,之后就安排他们寻找拍照、排字、裁缝等工作。”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