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学者研究| “气象学”语源考 及与天主教、新教传教士的关系

作者: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1月22日 10:03 |
播放
上海大学的王皓老师。(图:资料图片) 上海大学的王皓老师。(图:资料图片)

2021年9月25日,上海市历史学会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联合主办的“跨越中西个人、组织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前后共有28位学者就跨文化主题进行学术报告。

其中,上海大学的王皓老师分享了题为《“气象学”语源考》的学术报告。

西方气象学传入中国的历程

明清之际,以高一志《空际格致》为代表的天学著作讲欧洲气象知识传入中国。这种知识以亚里士多德学说为知识基础,融合了天主教义,与其他门类的西学一道,构成一个整体,旨在辅翼西教的传播,其理论基础是西元行论和三际说。

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将科学革命之后的近代气象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包括《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英国伦敦会合信《博物新编》、美国浸礼会玛高温《航海金针》、美国长老会哈巴安德《天文问答》、美国长老会丁韪良《格物测算》等。

最早的现代西方气象科学系统性中文译著是金楷理和华蘅芳二人翻译的《测候丛谈》,该书于1877年初版,其底本为《大英百科全书》第8版中的Meteorology一文。

气象学术语的历时性表达

明清之际的《空际格致》把气象学称为空际格致。而晚清时,《谈天》和《测候丛谈》则称其为测候。丁韪良在《格致入门》里称其为天气。而在艾约瑟的《西学略述》中称其为天气学。而张自牧则在《蠡测卮言》中称其为天时、风雨、寒暑之学。王韬则在《漫游随录》中称之为天文。王皓老师说:“可见,当时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定义。”

直到1902年,“气象之理”一词才正式在字典中出现。约在1900年前后,来自日本的术语“气象”、“气象学”开始逐渐流传,它与农学的输入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对日译术语脱颖而出的现象的解释

仅仅就结论而言,称“气象学是一个日源回归词并不令人意外。”主讲人对此解释说:晚清时期,中国人采纳西学的一个主要渠道便是迻译日文西学著作。不过,个案探讨还是有一些特殊之处。

这些特殊之处在于:
1.目前已有的探讨日本对中国词汇输入的众多著作,大多未留意“气象学”这一术语;
2.从明末到晚清,天主教与新教传教士接力将欧洲不同范式的气象知识传到中国,并且制定了诸如“空际格致”、“测候”等多个术语,但是这些术语基本没有什么冲击作用。

对于“气象学”这一日源回归词能够脱颖而出的现象,王皓老师认为可能有几点因素:
1.“气象学”一词的核心“气象”具有显著的中国色彩,人们在接受它时,“习焉而不察”。
2.新教传教士虽然热衷于术语制定工作,他们在晚清翻译的众多著作中,对近代气象学也多有介绍,可是气象学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在理论解释,而在实际应用,而新教传教士缺少像耶稣会主办的徐家汇气象台这类科学机构。
3.虽然耶稣会1872年就建立了远东最早最完备的徐家汇气象台,可是其服务对象的不是中国,同时他们也回避向中国社会普及气象知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