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微信

再思| 什么才是耶稣基督救赎的真谛?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0月14日 10:03 |
播放

什么是救赎?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发表一大堆观点,甚至还有专门的课程,来讨论救赎的含义。那么是不是救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必须把这个概念掌握了才能得到救赎呢?显然不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上帝通过耶稣道成肉身的救赎,就不是给予每个人的,而是给予那些能理解这个概念的人。

在耶稣的教导中,显然救赎不只在理论里,也不只在教会里,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

电影《中央车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主人公退休教师朵拉正是在帮助小男孩约书亚寻找父亲的途中,完成了自己的生命救赎。她认识到了自己人性中的虚伪贪婪谎言的本性,并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发现了生命的青春,甚至对一个货车司机萌发了爱情。这让她明白,生活的美好就在身边,而不是得过且过的日月重复。正是这种对人生真意的发现,才让她对未来有了盼望和规划。

什么是救赎,救赎就是重燃对未来的希望。只有我们对未来有了希望,我们才会对未来规划,这规划里有着浓浓地幸福盼望。正是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满有动力地去改变当下。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上映之后,教会内部批判声音曾有过一个高潮,因为在他们看来,肖申克监狱内的安迪,十几年如一日地挖通墙壁,逃出监狱,这根本不是救赎。在教会看来,救赎一定是教会内部发生的。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会之外无救恩无限扩大,变成真理。

教会眼中的救赎意味着什么?被救赎的人有圣灵的感动,将来被接到天堂,而不是下地狱。教会的救赎更多地强调此岸与彼岸意义上的对立,这种救赎建立在对现实世俗生活的否定之上,建立在圣俗二元论基础上。仔细辨认这种救赎观,其实这不是救赎,而是否定现世的一夜暴富的美梦。

耶稣的救赎,是指向未来的彼岸,还是当下?显然在耶稣的教导中,更多地指向当下。他甚至否定了末日来临的具体日期,而将它交给上帝的主权之手。

在《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瑞德在和安迪谈起年老的老布被假释后的自杀时说:“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但我得告诉你,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的确,一个在监狱里生活一辈子的人,已经丧失了对围墙之外社会的适应能力。他所有的自我价值,都是建立在围墙之内的,一旦离开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他必须重新开始建构自己,然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这个勇气。正是这个原因,老布自杀了。围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内心被围墙围住了。可怕的是内心的监狱。

安迪虽然在监狱内,在围墙之内,但是他对自由一直保持着一种渴望,对未来一直有一种希望,并做了自己的规划。开一家旅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这种希望,让在围墙之内的安迪,避免被“体制化”,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逃出监狱。

当然,安迪逃出监狱的动力除了他对未来的希望,还有一点十分关键,那么就是他是无辜的。正是他的清白,提供了他获取自由逃出监狱的道德动力。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哪一个又不是无辜的。我想没有人认为自己当下窘境是因为自己犯了什么法律上的罪,而应该被惩罚。然而有时候,这种清白,也会被我们的生活打败。我们常常想改变自己,常常又被“体制化”。我们生活在自己制造的心灵监狱中,我们对未来已经失去了希望和规划的能力。

当那个患了血漏多年的妇女,得到耶稣的医治,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可5:34)”

得了血漏在犹太人那里意味着不洁净,被犹太社会隔离,这种隔离是一种歧视,十二年的歧视,足以让这位妇女被“体制化”,放弃寻找回到犹太社会的努力,足以把自己围困在围墙之内。但是耶稣的到来给予了她希望,给予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这种希望十分大,以至于让他觉得只要摸摸耶稣的衣服就可以痊愈。

我们看到,在当时犹太人的眼里,耶稣的到来,给予了大家对未来的希望,给予大家改变当下的动力。

这就是耶稣的救赎!

耶稣的救赎观念,并不着眼于未来,而是着眼于当下的处境。我们如果真的被当下的处境所困,不愿意出来,被当下“体制化”了,那么我们即使在教会里,即使把救赎概念烂透于心,也没有救赎。

所以,救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重新获得对未来的希望,这希望是植根于改变当下的动力之中。

救赎意味着,我们不被生活打败,不被当下打败,无论我们正在经历怎样的失败挫折,还是安乐顺利,我们都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超越当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