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特写| 烟台苹果背后的福音故事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9月23日 12:08 |
播放

苹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年的栽培历史。明代以前叫作"奈",明代以后才成为现在的名称"苹果"。不过那个时候的苹果和现在的苹果可以说除了名字以外完全就是两个物种。现在的苹果以红富士为典型代表,色泽鲜艳江润,外表光滑细腻,口味酸甜可口。而以前的苹果,个头很小,小的像鸡蛋一样大,大的也只有鸭蛋那么大,关键是口味实在一言难尽,果肉绵,果汁少,吃起来感觉是在嚼棉花......所以又被称为绵苹果或者面苹果。

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可是其实烟台的苹果并不是“自古以来”。中国西部虽然是野苹果的原产地,但现代苹果实际上是从中国西部一路向西,英国人带它跨过大西洋,美国人带它跨过太平洋,最终落户山东半岛的最东端烟台。除了葡萄和苹果,大花生和樱桃也是这么来到中国山东的。

烟台福山区绍瑞口村西南深山里的大樱桃园里有两棵老苹果树,一棵是青香蕉,树势良好,满树的果子已经摘袋。另一棵是红香蕉,只剩下一根侧枝存活,枝子上只有十来个果子。

烟台苹果的历史,就要从这两棵果树说起……

倪维思于1829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在倪维思出生刚18个月就去世了。倪维思在祖父的家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并受到了祖父的宗教影响。1848年,倪维思大学毕业,到乔治亚州的一所学校教书,两年后,他考入普林斯顿神学院,决心当一名传教士。在神学院学习期间,倪维思非常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853年,倪维思向美国长老会总部递交申请书,要求派自己到中国传教,长老会差会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带着刚刚新婚两个月的妻子,启程前往中国,在经过四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之后,他于1854年2月抵达中国上海,随后赶往宁波,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生涯。

1871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和妻子海伦乘船来到了烟台。传教之余,他买下十余亩的土地,用来进行果树栽培。原来,倪维思小时候和祖父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学习过果树栽培技术,成为传教士以后还曾经为自己学习了园艺却用不上而感到惋惜。对此,倪维思说:“上帝是多么的爱我,我童年时候学习的园艺技术,上帝今天要使用它了......”来到山东后,他发现山东的气候、土壤等与美国他的家乡纽约很相似,而所产水果却远不如美国,于是就萌生了改良烟台本地果树的念头。他将美国的苹果移植到烟台,以嫁接、育苗等方法培育,使之成为具有特别香味的新品种。结果,他栽培的苹果树异常成功,附近州县的人民竞相推广,很快就成为烟台重要的产业之一。这便是后来享誉国内外的“烟台苹果”。烟台成为中国现代苹果的发源地。20世纪八十年代,红富士由烟台向全国大面积推广。

倪维思给自己的果园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广兴果园”。倪维思给这个名字赋予了双重含义,一层是他相信烟台乃至山东的果业会因此而广泛兴起,造福广大的中国农民;另一层是,随着农民脱贫,生活富裕,会大面积地出现福音的兴盛。倪维思的苹果栽培成功以后,为了能够尽快推广,倪维思夫妇决定免费向所有人赠送苹果苗木。“从建果园的第一天起,我就是这个想法:一律白白的送给他们”,倪维思说,“就像福音一样,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让人们感受到神爱他们,正在眷顾他们的生活。”

倪维思最后于1893年在烟台去世,可他所引种过来的西方苹果,却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生根繁衍,直到如今。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24-25)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