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微信

反思|现实导向,是改变神学封闭的重要措施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9月15日 09:46 |
播放

我们总认为,皈依耶稣名下,目的是要离开大地,奔向天堂,在将来审判的日子里,当然最好当下马上被上帝提走,正如在《旧约》中记录的那些突然被提走的先知一样。因此基督教中逐渐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理论上是以爱为主题,以爱为口号,神学实践上却以反世俗、反现实为导向。正如反对法利赛人,却做着法利赛人一样。

反观耶稣,我们看到他的教导皆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当他在湖边布道,跟随的人有五千人,到了饭点,却没有做饭,因此门徒发愁,那么耶稣此时不是对着门徒和跟随他的众人大讲特讲属灵的吗哪,也没有用祷告驱赶饥饿,而是直接用五饼二鱼让大家吃饱。当然这里的五饼二鱼,无中变有时耶稣的大能,但是在耶稣的眼里,他关注的还是大家的肚子问题。而我们今天的教会,却把重点放在了耶稣的大能上。对耶稣大能的强调,实际上是矮化了耶稣。因为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这本是很正常的,无需夸赞也无需强调。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耶稣对人现实的关照。

彼得岳母生病,耶稣没有让彼得祷告或者做其他法事,而是直接奔到彼得家里,为她医治,“日落的时候,凡有病人的,不论害什么病,都带到耶稣那里。耶稣按手在他们各人身上,医好他们。(路4:40 )”不论来找耶稣的人害了什么病,他们身体的痛苦都是耶稣关注的中心。当然,耶稣不是像个网红一样,通过医治人的疾病收获流量,正如今天那个家门被网红围得水泄不通的14岁奥运冠军一样。耶稣犯不着这样。他是真实关切人的痛处。

耶稣强调的彼此相爱,“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这里的彼此相爱,不是到天堂之后才彼此相爱,也不是在教会里仅仅为弟兄姐妹祷告就是彼此相爱,更不是生病了你去探访就是彼此相爱。

彼此相爱包含上面那些祷告和探访,但是他们只是彼此相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彼此相爱,是关注生活中身边人的现实痛处,在所有的方面,力所能及地帮助,这才是彼此相爱。因此彼此相爱的心,不是用物质来衡量,而是你心灵的诚实。因此,彼此相爱是发生在现实中,发生在经验中的,而不是发生在来世或者天堂里。

耶稣遇到的三个试探,魔鬼的伎俩不是实施在真空中,不是实施在理论中,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导向性。耶稣是在四十天饥饿的状态下接受试探的,因此属世的权力、物质、精神的操控,这些都是可以带来现实利益的。

因此,神学作为信仰的补充,作为信仰维护自己的武器,显然也应该关心现实问题。当然,这里的现实问题,不是排斥祷告。但是一个神学理论,把祷告分成几十种,所有的重点都放在祷告的姿势、语言等,甚至论证什么样的祷告更能让上帝的改变,这样的神学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有的也是将属世的厚黑学神学化罢了。

神学不能代替信仰,神学与信仰也不是一回事。神学是信仰内容的系统化,正是系统化才能有效防御其它异端邪教的攻击。另一方面,也正是系统化,更容易让神学形成一个封闭的圆环,从而不再变化,变得保守陈旧。

那么怎么才能改变神学的封闭与保守,显然,现实导向是改变神学封闭的重要措施。

因为,我们的现实不是不变的,历史是发展的,因此现实是改变的,正是这种改变,让我们不断面对新的生活,新的时代,新的问题,新的困境。

一个不愿意变革的神学,一个封闭保守的神学系统,往往把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排斥对新问题的思考。他们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解决。

新的问题所带来的神学思考,这是神学家们不能忽略的。正是对新问题的面对与解读,才带来了信仰的鲜活生命力。

当耶稣升天之后,基督教从犹太教独立出来,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教父神学家们开始利用希腊哲学体系来建构基督教神学。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基督教的安身立命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因此正是在这种背景中,基督教接纳妇女,安慰奴隶,护理被瘟疫感染的民众,给儿童提供照顾,在那个时代正是他们的现实关怀,让人们从教会那里得到安慰,从而争相皈依,这是基督教在早期壮大的原因。

到了中世纪,神学开始转向玄学一样的学说,但是那些不满足于虚空神学的神学家们,依然努力地从圣经之外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让人们不要束缚于一本圣书。到了宗教改革时期,神学开始回应民族国家的兴起,让人们脱离教皇的控制。

正是基督教神学和信仰的现实导向,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才造就了基督教强盛的历史穿透力,一旦不再关注现实,不再回应现实,那么基督教就会走向衰落。

因此,基督信仰不论是理论的神学,还是现实的实践,我们都要像耶稣回应那个患血漏的妇女以及那些寻求医治的人一样,知道他们的痛处,知道他们的需要。

而对人现实需要的回应,才是爱的真正内涵!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