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微信

思考丨对基督徒"幸福教导"上 教会应做的转变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2月16日 09:00 |
播放

在笔者读大学的时候,常常听到那些年纪大信徒的议论,他们不无羡慕地说,这么年轻就认识主,真是太幸运了。言下之意就是早点加入基督教成为基督徒,早点获得人生的幸福。

然而,如果我们思考在基督教中,幸福是什么的定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出现在个人和教会团体之间的断裂上。

一个基督徒为什么要信主?要跟随耶稣?要加入教会?我想在我们刚加入教会甚至还是慕道友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一个基督徒的幸福是不同于世俗生活的幸福。世俗生活的幸福是关于物质的、关于金钱的、关于欲望的,因此世俗生活的幸福是撒旦掌权,是魔鬼的伎俩,是需要消灭的老我。

那么基督徒的幸福是什么呢?是否定了世俗幸福之后的东西。那就是基督徒的幸福是属灵的幸福,不在意地上的财富,而拥有天上的财富,不满足肉体的欲望,而体贴圣灵的意思。

所以,一个基督徒的幸福就在于不看地上的有形财富,而追求属灵的财宝。这也是老我与新我的区分。

正是在这种观念之上,一些教会的极端思想也就不难理解。那就是贫穷才是属灵。这种思想也是盖恩夫人的《荒漠甘泉》得以在教会中流行的原因所在。即使那些不那么极端的教会,对世俗幸福也抱着不积极的态度。

然而,在对个人的世俗地位身份和财富否定掉之后,教会作为一个团体的幸福价值观却并未沿着个体幸福教导轨迹,而高调地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教会在自己的追求上,与对个体幸福教导完全相反。

大家还记得几年前某城市教堂被拆的事件,许多信徒站在被拆除的教堂边痛哭流涕。然而与这些痛苦的信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富丽堂皇的教堂建筑。

牧师在教堂里刚讲完不追求属世的物质幸福,转过身就向信徒谈教会要建一个一千万的教堂;刚在主日上讲完基督徒不能化妆,转而就说教会要建造一座全市都能看到的最高十字架。

在否定个人的世俗幸福之后,一些教会却在明目张胆毫无掩饰地追求世俗利益。建立最豪华的教堂,购买豪华的轿车,追求世俗的名望。

这种否定个人成就教会的做法,与世俗社会的韭菜哲学颇为类似,将个人的财富聚集在团体内,以求团体的世俗荣耀。

这种悖论在基督教历史上,乃至在犹太人社会中都一直存在,并被确定为教义。我们在福音书里看到,犹太人的两极分化,穷困的人没有吃饭睡觉的地方,富有的祭司阶层却经营者圣殿高利贷。在中世纪中,底层信徒穷的叮当响,神父僧侣阶层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并鄙视着底层信徒,这点在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的爱情悲剧上可以看到。在教皇的富丽堂皇的宫殿中也可以看到。

否定个体信徒对世俗幸福的追求,以成就教会的世俗欲望,这在一开始就成为教会与个人之间的悖论,并不断给基督教带来下坡路。这也是启蒙运动反对基督教的理由之一。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非基运动,那些基督教反对者所持的观点也是建基于这个悖论之上。被认为可以与日本作者幸德秋水《基督何许人也》相媲美,并让基督教界寝食难安的朱执信在非基运动中所撰文章《耶稣是什么东西》中,认为正是基督教历史上教会追求的世俗名望和权力而发起的战争和对个体的牺牲,将耶稣仅有的那些良善消耗殆尽。他在文中说“圣经上的耶稣是讲平等的,讲博爱的,有许多爱人如己、索榜与衣的话头,并且这山上垂训的几条,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当时的基督教会,实在是自私自利的,褊狭善怒的,复仇的,把基督教的真正好处都灭失了。”

要知道,朱执信毕业于教会学校,对基督教不仅是了解,而是曾经深深地参与其中。所以他对基督教的言论是出于他的体验而不是道听途说。

基督教在教导个体要饶恕,要忍耐,要爱和怜悯的时候,而教会却的价值观却与之相反,教会不讲怜悯,喜欢记仇,喜欢追求世俗的荣耀,喜欢把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判为异端并打下地狱,喜欢诅咒与定罪。

可以说,纵观基督教历史,正是这个悖论让基督教逐渐远离大众。如果一个宗教只是牺牲信徒个体,来满足自己的世俗辉煌,那么这样的基督教与耶稣没什么关系,那么他的教义和神学也不过是另一种韭菜哲学而已。

因此,如果基督教想扭转当下的格局,必需要回到耶稣的轨道上来,要转变过去牺牲信徒成就教会的悖论教导。

教会应该像耶稣一样,把重心放到关心个体信徒上,关心信徒的工作和生活,让教会成为信徒获得工作、生活信心和力量的地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奉献以及教会防守上。

基督教应该拆掉横亘在社会与教会之间的围墙。让每个信徒站在高处,而不是让教会站在高处,信徒站在教会的阴影里。

教会应该让信徒积极承担当下的责任,努力工作,积极生活,注重家庭,回归当下。应该像耶稣教导的那样,放下九十九只羊而却成就那一只羊。每个信徒都是弱者,教会应该牺牲自我成就信徒,而不是信徒牺牲家庭,牺牲个人,以成就教会。

今天教会再不做这个转向,那么数年之后的基督教,也就只能属于那个围墙之内,自我癫狂的自恋组织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