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读《论三位一体》随感(上):如何认识三位一体?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1月19日 09:22 |
播放

若把圣经比作天上那轮太阳,那么,“三位一体”就如同太阳里最强烈的那束光,是最核心的那道聚光,始终闪耀在仰望者的心中。于是,仰望者便将这一现象浓缩成一个真理概念,在基督教的历史上被称为“三位一体”,简称为“三一论”,或者“三一上帝论”,而从实际内容来说,就是“上帝论”。我们的信仰也可以称之为是“三一上帝信仰”。

因为圣经里并不存在“三位一体”这个名称,只能说是源于圣经,是由人的智慧从圣经中概括出来的。在它出现的那个时刻起,就各执一说,并由此绵延了近两千年,至今依然纷争不息,难有统一的定论。这不息的纷争,长久以来给了真正信仰者在探奥索隐、寻求真理上,提供了一个奋进追求的目标。同时,也给许多误读者与异端留下了巨大的空隙,藉此发挥,混淆概念,使得真理的形状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构成基督信仰在实践上的一波三折与跌宕起伏,乃至因此酿成基督教内部不停地争斗流血,出现一派打压另一派的事件。藉此也出现了一种诡谲莫测的怪异的历史现象,今天的“异端”,明天就被确立为正统;今天的正统,明天就又被定义为“异端”。如此复杂多变,让神的真理走进了由人类自己制造的一座迷宫。

奥古斯丁在基督教历史上是被公认的伟大的神学家,是一位坚定追求主的真理的伟大信仰者。他在写作《论三位一体》论著时是公元400年,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也就是公元420年才落笔成型,距今恰好1600年。

三位一体这个概念所以争议不断,除了圣经没有这个名称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主前悠远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并没有三一上帝这个说法。只是到了主后的180年左右,里昂主教伊里奈乌、《使徒遗传》作者希波律陀,为了驳斥当时的形态论的各种变形理论,发展出了具有拉丁传统的三一论。这是三位一体论的萌芽阶段。

直到拉丁神学鼻祖德尔图良那里才最终成型,开始使用“三位一体”这个名称,并贯彻到神学之中,认为上帝的临在和救赎是建立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于基督救赎的认识方式,主要思考的是上帝的历史性和位格性。但是,他的三一上帝观念是有缺陷的,他认为三个位格中有等次之分,没有完全脱离子低于父的观点。

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犹太人信仰的上帝是耶和华,他们心中没有位格神这个概念,更难理解三一上帝之论。三一上帝一经确立,便成为基督教与犹太教中间一道最鲜明的分水岭,尽管都以圣经为真理的蓝本,但犹太教并不承认圣经中的新约部分,自然也不承认基督的存在,对圣灵一说干脆是置若罔闻。但三一上帝虽然被初步确立,可毕竟处于脆弱的萌芽增长期,也很难被一些教父及神学家所接受,于是对三一论的各种辨析与论述,肯定与否定,次序展开,一场跨越千年历史的争议便由此开启。

争议是从否定基督开始的。亚历山大主教阿里乌或叫亚流,他所代表的这一派别否定基督是神,认为耶稣不过是次于神的人而已。罗马神学家撒伯里乌这一派别,认为上帝只有一位,但他分别现身为三个不同的形象,即圣父、圣子、圣灵,究其根本只有一个上帝。亚历山大城主教,也是基督教历史上颇富盛名的神学家阿塔那修,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是圣父所生出来的圣子,因此他在神性上是与圣父完全平等的。诸如此类的争论自然不只这几种观点,不过基本可以代表当时争论的焦点。

直到在罗马皇帝的干预下,于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和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正式确认,耶稣基督和圣灵是上帝,与耶和华圣父是同一本质。三者从神性上是完全平等的。此后,“三位一体”这个名称也就相继出现在神学探讨中,即“一个存在,三个位格”。但如何解释这三个“位格”是一个上帝而不是三个上帝,这种三与一的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关系呢?

这是早期教会纷争的焦点,也是奥古斯丁所处时代的遭遇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性的神学课题。而这个时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异常艰难,屡屡遭遇来自异教的抵触和世俗政权的逼迫。直到进入四世纪之后,基督教的处境才逐渐得到改善。从313年的《米兰敕令》得到宗教自由,到325年的尼西亚会议构成基督教正统信仰的主要部分,形成《尼西亚信经》,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信条。基督教也从这时起进入人类事务的舞台。

到了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敕令,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有关三位一体的争论这时从表面看基本平息了,实际上各种观点在世俗政权的高压巨舰之下依然是暗流涌动,绵延不绝。

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论著,无疑是对这种现实挑战的一个回应,给以各种错误与异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条分缕析的剖解。这种剖解,是以圣经文本为切入点,以信仰为根基的。但最值得我们敬佩和动容的是,他以抛弃自我的谦卑的姿态来探讨追寻神的真理的。他说:“当人们以为我在我的书中持有我本没有持有的错见,而那错见为一人所不喜,又为另一人所欢迎时,我应该选择前者的严责,而非后者的称赞。因为虽然前者以为我持有我本没持有的意见,从而错误地责备了我,于我却是有益的。而后者称赞为真理所谴责的意见,乃是不对的,他为了他以为我持有的,真理所谴责的意见而称赞我,也是错误的。”

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但他最早是一位摩尼教徒,也是一位修辞学教授。他信仰的摩尼教起源于三世纪的波斯,教主摩尼。这个教的信仰理念是,认为人类的困境在于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两种天性。一种是精神的,可以成为光明。一种是物质的,可以成为黑暗。在整个宇宙中,光明与黑暗是永恒的。光明与黑暗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人类现在的状态就是它们结合的结果。因此,救赎在于将光明与黑暗隔离,并预备我们的精神重返光明的国度。中国明清时期的出现的明教,就是从这个波斯摩尼教传播过来的。

奥古斯丁对真理的追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传,他能够进入基督信仰完全是神的特殊拣选和安排,并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异象。这个异象,就是基督徒都清楚的米兰花园奇遇。虽然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奇遇的真假,但有一点却是真的、没有质疑的,那就是他的母亲莫尼卡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抛弃摩尼教,走进基督教,应该说与他母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387年的复活节,奥古斯丁正式受洗归入基督教。这时,他不但悖逆了摩尼教的信仰,也放弃了自己修辞学教授的职业,进入全身心地信仰和服事上帝的人生,最后成为教会博士和希波主教,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基督教历史上最著名的神学家。他的神学作品多达93部,1500万字。其中流传最广和最著名的是他的三大神学书籍《上帝之城》、《忏悔录》和《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这一论著,共15卷。与《上帝之城》和《忏悔录》相比,在理论水准上是最深的一部。他从上帝三位一体本身的角度来寻求神与人的关系,应该说是奥古斯丁在神学进路上的巅峰之作。

保罗有句话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罗11:33)”因为如此,奥古斯丁把探讨圣经真理视为“时常寻求他的面(诗105:4)”,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所以他告诉读者说:“你在什么地方像我一样有把握,就请与我一道前进;在什么地方像我一样踌躇,就要同我进行探讨;在什么地方发现自己错了,就要回到我这里来;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有错误,就要叫我回转,好使我们共同进入仁爱的大道,向他进发。”奥古斯丁正是抱着这样的姿态开始了他探讨三位一体论的艰难之旅。

这一点看似他的谦卑,实则是在这种表层谦卑的姿态下,流露出的是对神的虔诚和敬畏。这样,就可以抹去我们心中的自以为义和骄傲,拂去功利之心给以我们的浮躁,安静在主前,让我们的信仰之神帮助我们去领会祂的真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信徒而言,缺少的正是这种对神的虔诚与敬畏,这是探讨神的真理应该具备的一种心态和素质。在这种对神的虔诚与敬畏的前提下,才能进入到对神的真理的探索之中。

对三一论的争议,不管是异端还是正统的大公教会,他们之间的聚讼纷纭无论怎样的复杂和激烈,却始终有一个共识是不容触碰的底线。这就是神的独一性和神圣性。但是,在父、子、灵三者的关系与权能上,教会领袖与神学家们却是看法不一,观点纷呈,甚至是南辕北辙。

奥古斯丁在这部《论三位一体》的论著里,根据这一现状做了一个在认识三一真理上的界定。他认为上帝是创造者,人类是受造者,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类居住在属物的世界,神生活在属灵的世界。因此,属物的、属血气的人是无法领会上帝圣灵的事,人在认识神的时候自然面临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样的界定,其目的就是防止一些人用“属血气的概念”扭曲三一信仰。他说:“我执笔是为了反对那些不屑于从信仰出发,反因不合理地、被误导的溺爱理性而深陷虚幻的人的诡辩。”此外,他具体指出了有三种人是不能得见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即用有形之物想象上帝、用受造的属灵如灵魂想象上帝、对上帝抱有错见的人。这就是说,认识三位一体必须用信仰的视角,依靠神的助力,才有可能认识这个真理。反之,以理性来想象上帝,就会疏离这个真理,距离真理就会越来越远。

都清楚人子耶稣基督既有人性实体,又有神性实体。如果不用属血气的概念去认识他,不用理性去得见他,那么,我们靠什么来认识他呢?其实,奥古斯丁的意思是,凡是怀着属物的,属血气的观念来认识属灵之事,就是犯了渎神之罪。奥古斯丁所以提出属物与属灵这两个世界的概念,一方面是将那些以怀疑眼光看待三一信仰的人的路径截断,因为这些人常常用属物属血气的观念认识三位一体。一方面警告那些凭理性就能认识三一上帝而心高气傲的人。

如此一来,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来了。在属物与属灵这两个世界,用什么来沟通和认识三位一体的上帝呢?奥古斯丁是这么回应的,说:“身体不仅因将来灵魂离开而死,而且经上说,他因血肉极其软弱,现在就是死的,既如使徒说,‘身体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罗8;10)’这种生命由信生成,因为‘义人必因信得生。(罗1;17)’身体属于物的世界,‘生’属于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正是凭着‘信’才得以沟通。”

那么,奥古斯丁说的这个“信”,可以理解为信仰吗?是的,就是信仰。他说:“我们很难思想并完全知道上帝的实体,他自身没有变化,却造了可变之物,他自身没有时间的变迁,却造了属时之物。所以在难以形容地看见那难以形容的上帝之前,净化我们的心灵就是必要的。在尚未达到这一步时,我们靠信仰养育,由那与我们的才能相合的引导,使我们聪慧,能够理解它。”

也就是说,人这个受造物,要想认识与理解创造者的三一上帝,只能靠信仰养育。所以,人如果不以敬虔和祈求的心来认识三位一体的真理,就摄取不到它所蕴含的丰富。一言以蔽之,没有信仰的养育就不能认识三一上帝。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