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黄剑波 孙晓舒: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 黄剑波 孙晓舒 | 来源:《社会科学》 | 2011年09月04日 16:00 |
播放
[内容摘要] 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一部分的临终关怀主要出现和发展于西方社会,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基督教信仰传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的提供者,以及对于作为其信徒的临终者和亲属所提供的关于生死问题的信仰关怀和安慰,都与其教义和信仰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了解基督教在历史上以及现代实践中如何影响了现代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进而更适切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关键词:临终关怀;基督教;信仰实践
 
 
    中文的“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Hospice Care。广义的讲,Hospice一词的意思是:“在家或医院中为临终的病人提供物质上和情感上的帮助。”【1】按照这个定义,早在远古时代,在人类文明出现之时就已经有了临终关怀。因为当时每个个体的死亡都会对整个部落的生存构成威胁。当个体患病或者受伤需要照顾时,出于部落的整体利益考虑,家庭和部落成员都会对临终者给予帮助。当然也有些族群会采取遗弃临终者的方式保全部落整体利益。而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一部分的临终关怀主要出现和发展于西方社会,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基督教信仰传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本文就基督教如何在教义和信仰实践上影响和指导临终关怀的提供者,及其对于作为其信徒的临终者和亲属所提供的关于生死问题的信仰关怀和安慰作一简要的评述,从而为理解现代临终关怀以及更适切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一个认识的角度。
 
    一、临终关怀与基督教的历史渊源
 
    公元251年,一次毁灭性的瘟疫横扫罗马帝国,整个罗马至少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当时的亚历山大(Alexandria)主教迪奥尼修斯在公元260年的复活节写了一篇信札,详细描述了基督徒如何不顾自身安危地医治、照料病人,甚至因此而染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2】。这篇信札是较早的纪录基督徒从事临终关怀的文字。此时的临终关怀还仅限于瘟疫或其他流行疾病出现的时候,地点则主要是在一些基督徒的家中,照顾的对象也只是身染疾病的病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罗马的非基督徒,他们“常常在恐惧中逃离,丢下病人任其死去”【3】。可以说,早期基督徒所进入的世界,是一个缺少善行、缺乏怜悯,充满残忍、冷酷的世界,“在照看病人和生命垂危之人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空缺”【4】。而早期基督徒却将自己的慈爱带进了冷漠之中【5】。历史资料显示,在当时社会中基本上没有医疗机构。即使有类似的机构出现,也只是用于医疗贵族或士兵,而不为贫苦百姓提供救治。普通百姓对医院的需求直到公元4世纪才有所改善。而这种情况还应当归功于基督教对制度化医院的大力支持。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决定,主教要在每一座有教堂的城市建造一个收容所。圣巴西尔(St.Basil)医院则是响应这次号召建立起来的第一所医院。公元6世纪,医院已经成了修道院的一个常规部分。
 
    早期临终关怀的快速发展发生在中世纪,这与基督教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对临终关怀造成直接影响的事件便是医院的迅速发展和护理体系的创建。虽然历史学者对十字军东征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为满足军队的需要而广泛建立于巴勒斯坦和中东其他地区的医院在那二百年时间里的确获得了巨大的发展【6】。十字军还建立了保健系统,为所有人提供健康保护,其中,修士、修女承担了大部分的护理工作。除此之外,中世纪基督徒朝圣这件史实也极大的促进了早期临终关怀的发展。当时的修道院出于宗教的旨意,往往在修道院中或修道院两旁附设房间,用于长途跋涉的朝圣者和客商在其间充饥、养病、疗伤。此时,一部分人因为修女、教士的照顾而脱离了危险,而另一部分受伤严重的、病危的军人及病人则在他们的照料下离开人间,期间得到神父的祈祷和妥善的安葬。
 
    中世纪以后,随着十字军东征的结束,又由于人们改善了交通工具,开辟了新的朝圣路线,之前专门用于朝圣的驿站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转而成专门照顾无法治愈的病人的机构。首次正式使用Hospice这个概念的照顾临终病人的机构是1905年圣约瑟夫的爱尔兰天主教修女院。随后,在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出现之前,在基督教的支持下,英、法等国均出现了临终关怀医院的雏形,为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临终关怀在历史背景、关怀目的、关怀对象、关怀内容等方面都与中世纪的Hospice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它提倡“在人们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放弃积极治疗【7】,注重病人尊严和身体心灵各方面的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提升病人的生死品质,并延伸到给病人家属以哀伤辅导及支持”【8】。英国人桑德丝(Dame Cicely Saunders, 1918-2005)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建了第一个现代临终关怀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St.Christopher Hospice),其基本理念是:“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逝去,但也尽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后一刻。”【9】而这一理念实际上是与基督教信仰密不可分的。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提供临终关怀的机构大多具有基督教背景。
 
    从上述对历史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义上的临终关怀并不是基督教的发明创造。但是,今天被我们所了解的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临终关怀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脱离过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总体来说,基督教为现代临终关怀积累下了三个坚实的基础:慈爱、医院和护理。
 
    二、基督教的临终关怀实践
 
    目前,现代临终关怀已经发展出“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分别是指:把病人看作具有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各方面的需求及反应的全人;除了照顾病人以外,还要考虑到家属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为家属提供咨询、协助等照顾;从病人接受临终关怀到死后的延续性照顾;由一个团队的人为临终的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宗教人员等。这样一种“四全照顾”的临终关怀理念是否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在现代临终关怀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其理念是什么?有哪些人在提供临终关怀?关怀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圣经》强调,无论何时都应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同时具备“灵”、“魂”、“体”的人才是“全人”,这三个方面不可分割。因此,对上帝、基督的信仰应当是“全人”的信仰,对人的教育、医疗也一定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临终关怀所提出的要从“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几个方面对病人进行关怀和照顾,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10】。基督教的临终关怀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站在基督教的立场关怀临终患者,使其透过宗教信仰的力量,得着内心的安宁,勇敢和安详地面对死亡,能坦然平安、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在临终关怀中,“病人的尊严是一个最值得关心的问题”【11】。而基督教对待临终病人的态度便是让他们在尊严中逝去。
 
    那么,谁来提供临终关怀?具体在基督教群体中,被期待提供临终关怀的主要有几类人群:亲属、神职人员和其他信徒。就目前来看,即使在临终关怀事业比较发达的美国,仍然有77%的病人死于自己的家中【12】。所以病人的亲属乃是最重要的提供临终关怀的群体。当然,牧师或其他神职人员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基督教神学体系中,临终关怀与婚姻辅导、精神病辅导等被归入教牧关怀,而教牧关怀则是教牧神学的一部分。牧师应当给予病人及其家属正确的基督教生死观教导,同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实际生活帮助。另外,其他信徒也是临终关怀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为病人祷告,同时为病人的亲属祷告。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一些“代祷”对于基督徒来说是很必要的,如:要为众圣徒祷告;要为尚未得救的人祷告;要为仇敌和逼迫你的人祷告;还要为病人祷告(《圣经》雅各书5:14),等等。
 
    临终的病人特别需要在最后的路途上得到帮助,因为这往往是一段艰辛的路程【13】,病人尤其需要有人陪伴。至于到底应当由谁来陪伴,陪伴者的神学知识够不够丰富,是否具备应用华丽的言辞的能力,是否能干⋯⋯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关怀者能否用一颗温暖的心来面对死者,让死者感到温暖和安全。因为几乎所有濒死的病人都会害怕被遗弃和孤独,所以真诚、温暖的陪伴就是给病人最好的安慰。
 
    这些提供者具体是如何提供临终关怀的呢?牧师或神职人员在平常讲道时就会为信徒提供正确的生死观教导,使得基督徒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疾病和死亡。牧师或其他信徒应特别关注患者家属、尤其是孩童的心理、生理、心灵等方面的需要,包括患者去世之后。
 
    当发现医疗无效时,医生应当选择合适的场合,用适宜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人,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平和地接受现实。牧师或神职人员仍然可以为患者做医治的祷告,求上帝的医治,但将医治的主权交给上帝,而不是命令上帝。
 
    其他信徒可以在患者同意的前提下个人性或集体性地前往探视,并为患者祷告、读经或唱诗,帮助患者释放情绪、建立和坚固信心。同时,教会鼓励信徒各自为患者及其家属祷告。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参加信徒聚会,在聚会和崇拜中得安慰。
 
    临终及死后的基督教仪式也是整个临终关怀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14】。在病人临终时,神职人员需要为病人做一件圣事——傅圣油——又称终傅,即由神父用经主教祝圣过的橄榄油敷擦病人的耳、目、口、鼻和手足,并诵念祈祷经文,减轻病人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同时赦免病人的罪过。因为“教会热切希望患病的教徒不要忽视傅圣油这种天主赐予的仁慈,而他身边的人在这方面也应该帮助他,应该叫一位神父来”【15】。傅圣油不仅仅是在为死亡做准备,也是治疗病人的一种方式。神职人员不应当只把自己作为临终病人的安慰者,更重要的是,他应当以基督的名义加强病人活下去的勇气。
 
    基督徒死后的葬礼不只是要埋葬死者的尸体,还要为他举行安魂弥撒。按照东正教的习俗,死者应当在他去世后第三天安葬,举行葬礼前应将死者的身体洗干净,让他以洁净之身去见上帝;要为他穿上新衣,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尸体入殓前,棺木要洒上圣水。死者双手应当在胸前交叉成十字,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并在他的两只手里塞小十字或者圣像。死者的额头要戴上画有祈祷圣像并写有《三圣颂》的象征性纸冠。放入棺内的遗体要头朝圣像,盖上白布单,这象征死者处于基督和教会的保护下。棺材旁要点四支蜡烛,一支在头顶,一支在脚底,另两支在左右两侧,恰好形成一个十字。从家里起灵出殡前要作特别的安魂祈祷。这时神父手摇香炉散香,以便死者的灵魂随着袅袅清香升入天堂。在教堂为死者作安魂弥撒时,神父要穿浅色道袍,在仪式过程中棺材都是打开着的。在弥撒快结束时,神父要为死者作最后的祷告,宽恕他在尘世上的一切罪孽,与上帝、亲朋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在墓地,神父要按十字走势向墓穴中的棺材抛洒泥土,并再为死者作一次祈祷。埋葬时死者的头一般要朝东方,表示死者要从生命结束的黄昏走向生命永恒的早晨。坟头上的十字架要竖在死者脚下,带有耶稣受难像的一面要朝着死者的面孔。
 
    在整个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临终者,临终者的亲属,还是对于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和其他信徒,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都有很显著的影响。事实上,基督教的临终关怀实践,包括祷告、葬礼、抹油等仪式都是生发于其关于人、生命、死亡的基本看法,旨在为死者平静度过肉体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也为生者提供一个值得期待、继续生活的理由和前景。
 
    三、结论及讨论
    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基督教都对临终关怀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于临终关怀的理念、精神,而且更深入到了实践层面。正如宗教社会学家罗德尼·斯塔克在《基督教的兴起》最后一章所说的:“基督教给予信徒最基本的礼物就是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德本身正是对基督徒的褒奖。”【16】实际上,基督教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美德已经被带入到各种文化和社会之中。更重要的是,现代临终关怀已经以制度化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具备独立的宗旨、理念、机构,甚至是法律,而且日益完善。这些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美德与礼物。
 
    基督教也为现代医院、病人及家属提出了一个对临终关怀的思考:即应当以“正确”或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医院应当更多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培养专业护理临终病人的医护人员,多注重从心理上支持和关怀病人及家属,尽力满足病人对“临终期无痛苦”的最低需求【17】。同时,应当与各种组织合作,共同完成对临终者的“全人”关怀,包括其灵性上的需要。家属和病人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死亡,根据喜好选择适当的临终关怀方式。病人及家属应当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仅将死亡视为人生的转折,而非结束,从而平静地迎接这人生中的最后一刻。
 
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From Britannica Online,http://search.eb.com/eb/article-9041158.
【2】详见斯塔克《基督教的兴起》,黄剑波、高民贵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四章。
【3】Haword W. Haggard, The Doctor in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34, P.108. 转引自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5】相关讨论可见《基督教的兴起》第四章和《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第五章。
【6】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7】是指放弃对于临终病人的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治疗,因为任何一般观念上所强调的“治疗”在此时都已经失去了意义,都起不到使疾病好转或痊愈的功效。
【8】【9】郑晓江:《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人类的灵性关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一个经常被基督教传道人引用的例子就是耶稣的榜样,认为他的成长就是身体(“身量”)、心理(“智慧”)、社会(“人喜爱他的心”)和灵性(“神喜爱他的心”)四个方面的整全的成长(原文引自《圣经》路加福音2:52)。
【11】潘玮华:《挪威临终关怀护理照顾模式》,《国际护理杂志》2007 年第2 期。
【12】武志宏:《美国临终关怀之中国启示》,《中国卫生产业》2006 年第8 期。
【13】参见[美]许尔文·努兰《死亡的脸》,杨慕华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14】这里介绍的基督宗教临终关怀仪式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仪式。这三者之间当然有一些差异,事实上就是新教各教派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但是,其主要过程和根本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
【15】[德]卡尔·白舍客:《基督宗教伦理学》(第二卷),静也、常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70页。
【16】[美]罗德尼·斯塔克:《基督教的兴起》,黄剑波、高民贵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17】落实到中国的处境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选择在医院度过自己的最后一段日子,或许我们可以将医院的概念延伸和扩展,只要有临终病人的地方就是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制度化的医院可以建立社区成员健康档案,定期派专业医生、护士到临终者家里开展临终关怀。
 
 
                           (本文转载自:《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