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微信

浅谈:旧约献祭与新约耶稣献祭的区别和意义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5月28日 08:31 |
播放

旧约即是上帝为主角的一部经典,也是一部犹太人的律法书,它所说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律法。这律法就是圣洁。

创世纪中亚当夏娃因为听信蛇的话,而吃了善恶树的果子,从而违背上帝制定的律法。这违背的实际上就是圣洁。因为人开始有了自己道德荣辱,与上帝有了分别。自此之后,人因为有自己的想法,就亏缺了上帝的圣洁,这就是原罪的由来。所以,罪不是关乎道德和法律,乃是关乎上帝的圣洁,旧约的律法也不是关乎道德,而是关乎上帝的圣洁。

既然人犯罪了,使上帝的圣洁蒙羞,那么就要想办法弥补。那就是献祭赎罪。

与献祭一同出现的是祭司,这是摩西时代才产生的群体,在创世纪中,献祭都是自己献祭,比如亚伯和该隐,亚伯拉罕等,他们没有祭司为他们献祭。

《出埃及记》29章中记载立亚伦和他的子孙分别为圣做祭司的条例。这是上帝圣洁的根本要求,祭司不是随便哪个人就可以的,他必须从众人中分别出来,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与世界的不同。正是这种分别的模式,可以看到以色列的生活从此被决定。律法就是规定他们与外邦人分别的,因为他们是特别拣选的族类,外邦人都是污秽的群体。因此,直到耶稣的时代,艾赛尼人还是要跑到旷野中去,以与世界分别。到了罗马帝国时代,修道主义的兴起同样是分别,与世界的分别,这是旧约律法模式的延续。

人永远都是亏欠上帝的,永远达不到那个圣洁的标准,但献祭可以弥补,因此,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献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当然献祭不仅包含献上实物的赎罪祭,还包括对律法的遵守,这是献上生活作为赎罪祭了。因此献祭模式就产生了耶稣时代圣殿的交换市场的繁荣,这就是耶稣生气而洁净圣殿的原因。

献祭模式是由祭司来维护的,祭司主持的献祭仪式,每天要举行两次,如此频繁,这就保证了祭司在民众生活中心的位置:“你每天所要献在坛上的就是两只一岁的羊羔;早晨要献这一只,黄昏的时候要献那一只。和这一只羊羔同献的,要用细面伊法十分之一与捣成的油一欣四分之一调和,又用酒一欣四分之一作为奠祭。那一只羊羔要在黄昏的时候献上,照着早晨的素祭和奠祭的礼办理,作为献给耶和华馨香的火祭。这要在耶和华面前、会幕门口,作你们世世代代常献的燔祭。我要在那里与你们相会,和你们说话。我要在那里与以色列人相会,会幕就要因我的荣耀成为圣。(出埃及记38-43 和合本)

在旧约中,与祭司的献祭模式相对应的是先知的悔改模式。祭司把持了献祭,从而把持了分别为圣的权力,他们能决定什么是圣洁的,什么是不圣洁的,什么可以献祭什么不可以,甚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于政教合一的以色列来说,祭司权力是非常大的。但祭司也是人,他们也有败坏的时候,那么他们败坏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上帝就兴起了先知。

先知不在祭司行列之中,而是在民间兴起的。他们不是呼吁民众献祭,而是呼吁民众悔改。他们呼吁民众悔改不是自己呼吁,而是上帝拣选了他们,上帝传话给他们。比如以利亚:耶和华的话临到以利亚说:“你离开这里往东去,藏在约旦河东边的基立溪旁。你要喝那溪里的水,我已吩咐乌鸦在那里供养你。”于是以利亚照着耶和华的话,去住在约旦河东的基立溪旁。乌鸦早晚给他叼饼和肉来,他也喝那溪里的水。过了些日子,溪水就干了,因为雨没有下在地上。”(列王纪上 17:2-7和合本)

上帝与先知讲话的固定模式几乎都是如此,耶和华的话临到某某先知。这样先知就建立了与上帝直接沟通的另一种渠道。先知的权威同样来自上帝,因此当祭司腐败无能的时候,先知就有代替祭司的功能。

与祭司强调圣洁和罪,从而强调献祭模式不同,先知强调的是悔改。悔改虽然也是因为人的罪,但与献祭不同的地方在于,悔改是自我主动的反思,而不是利用实物取悦上帝。献祭模式容易导致腐败,虽然上帝在设立献祭这一方式的时候,重点强调的是悔罪和不再犯罪,但毕竟时间久了,难免有种喧宾夺主的趋势,那就是花钱消灾,取悦上帝的心理,而祭司则因为实物太多,难免贪污,陷入圣洁的反面。以色列历史上,是有人花钱买祭司职位的。

先知呼吁民众正视现实,并把现实的遭遇归结在远离上帝的原因之上,因此人们要悔改归向主。

不论先知还是祭司,都是在律法的框架内,祭司献祭模式是根据律法的分别为圣,什么都要分别,先知同样如此,因为圣洁的本质就是分别,只有与世界分别,才能成为圣洁,这是以色列人作为上帝选民的根基。分别的标准就是遵守律法,因此先知同样强调律法。

但我们知道,上帝制定的律法标准是极高的,这不是人能达到的,我们看到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屡次违反律法,惹得上帝震怒,要灭绝他们。

但耶稣的到来却不一样,耶稣终结了这一模式。

与旧约强调上帝的圣洁不同,耶稣带来的上帝信息是,“‘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马太福音 12:7)既然如此,那么不喜欢祭祀的上帝,显然也就不喜欢人们为赎罪而献的祭了。同样喜欢怜悯的上帝,也就不会在让人们去遵守他们所不能遵守的律法,因此耶稣的到来就超越了律法,回到上帝的本意。

既然僵死的律法已经被耶稣废除,那么献祭模式也就没有必要了。实际上耶稣的到来,主要是与律法的冲突,也就是与整个旧约模式的冲突。但旧约的上帝只是以色列人理解的上帝,而并非上帝的真实面目,因此真实的上帝是怜悯和公义的。可以说旧约的上帝是被律法塑造的上帝,而与耶稣启示的上帝不同。

尽管耶稣对旧约的献祭和先知带来了终结,但是以旧约模式来终结的,那就把自己当成祭物献上。

耶稣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刻,就宣示了旧约模式的结束,因此耶稣之后就没有先知和祭司了,耶稣自身完成了对他们的否定。

耶稣复活之后,带来人与上帝之间的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得胜模式。这以耶稣的复活未标志。耶稣的复活已经胜过了罪,战胜了死亡和黑暗,洁净了世界,从此天上地下的权柄都归耶稣了,这样我们籍着耶稣就能得救赎。

但救赎不是圣洁,而是得胜的生活,这得胜必然要在行动上展示,而不是宗教律法上。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