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微信

牧者分享丨基督徒当过一个讨上帝喜悦的人生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5月18日 10:22 |
播放

圣经记载过一件事,谈到有一个少年人来到耶稣面前求问永生的问题:“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不难看出,少年人心中有一杆秤。他的秤一端是地上的产业,一端是天上的财宝,因为他两个都想要,所以产生了忧愁的神色,但结果他选择了地上的产业。

对于现时代的基督徒来说,回到故事我们中往往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样在世界与属灵的事情上不断的挣扎,当然在不自觉中也就陷入到了失败的境地。

同样是面对金钱的诱惑,当耶稣被圣灵引导旷野受魔鬼的试探,新约圣经记载说:“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与少年人一样,耶稣的心中也有一杆秤,秤的一端是神的话,另一端是今生的享受,从耶稣的回答不难看出,世界的名利、富贵,在他眼中毫无价值,他所在意的乃是遵行神的话语。

同样的事情,放在不同人的眼中,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实最主要的就在于人究竟看见了什么。少年人看见的是属地的一切,而耶稣则看到的是属天的一切。

不免想起保罗曾经说过的:“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保罗曾经是逼迫基督徒的人,然而当他认识耶稣、经历耶稣之后却成为了一个为耶稣奉献余生的人。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他看见了复活的耶稣,甚至看到了三层天之上的荣耀,所以把世界的一切当做粪土,毫不在意。

“看见了什么”,决定了此刻具体的行动;“看过了什么”,决定了未来的选择。保罗看见了不能朽坏的冠冕、复活之后的生命,所以他为福音的缘故毫不在意自己的生命;彼得遇见过道成肉身的人子、复活后的耶稣,所以他情愿倒钉十字架也要回报主恩;腓立比的禁卒看见神与保罗和西拉同在,所以情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相信耶稣......

这些见证人,都看见常人眼所看不见的国度,他们远远地望见,就坚定的相信,并且愿意附上生命的代价。

不同的眼光,必然产生不同的行动。

诺亚因为看见神的吩咐,所以产生超越常人认知的行动——建方舟。这个过程整整坚持一百年的时间,从进入方舟只有他们一家八口的人数上看,可以发现并没有人相信他所做的事情,也没有人因为他所讲论的事情悔改。当别人看见诺亚在建造方舟时,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傻子,神经不正常的人,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看见、听见从上面而来的异象,所以他追求的就不再是与常人一样的事情,而是超越环境、不朽坏的事情。

之前去贵州,在当地的弟兄的带领下,看到了一位宣教士的坟,墓碑上仅仅刻着一个十字架图案,现如今没有人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但教会中依然保存着他曾经翻译圣经时候的手稿......告别家乡、告别了亲人,死后甚至无人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激励他走上这一条侍奉的路呢?我想与保罗一样,他必然看见了天上的异象。

保罗曾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当一个人看见远处的荣耀,就不会在惧怕今生所经历的苦楚。监禁、鞭伤、死亡,都不会在禁锢我们,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会过去,天上的国度才是永远。

正如耶稣谈到受难和复活的时候,彼得曾劝耶稣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反而耶稣却责备彼得说:“只体贴人的意思,不体贴神的意思”。不是耶稣不知道受难和死亡的痛苦,通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汗如血点的祷告可以看出耶稣了解其中的滋味,但他之所以依然要前行,是因为他看到苦难背后更高、更远的计划。

耶稣受痛苦之前,他看到神的旨意因此而成全、看见自己百姓因此而得救赎、看见天地人间打通了一条神与人和好的路,所以眼见的鞭伤、羞辱、死亡都不足在意了。

经上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有所觉察,不要被世界的一切蒙蔽双眼,越来越多的圣徒追求在金钱、名利、富贵中,眼睛不再单纯的看神的旨意。甚至有些基督徒到教会中还用物质是否丰富来衡量是否得到上帝的祝福,其实这都是因为眼光错了,目光定睛的标准错了。

我们想要过一个超越的人生、讨上帝喜欢的人生,就需要清楚的看见从上面而来属神的旨意,只有看见伟大的计划,我们才能一生认准方向不改变、才能达到人生的丰富之地。

愿求圣灵开启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单单注视属天的事情,使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不一样的生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