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抑郁源于抗拒,但如何才能接纳?

作者: 谨心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0年04月25日 09:57 |
播放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得抑郁症的人都有不幸福的家庭,可能是原生家庭,也可能是再生家庭。我也曾经一度认为是我的原生家庭造成了我的抑郁症,对家人充满埋怨。

在接触了很多郁友后,我发现家庭幸福的也有得抑郁症的。可见,原生家庭只是一个触发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

我进一步地思考抑郁的根本原因,发现除了生理原因以外,无论家庭是否幸福,自己是否足够优秀,抑郁症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抗拒,不接纳抗拒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家庭,他人,学业、工作......

我最初抑郁是接受不了别人学习比我好,因为小学初中我每次都只考第一不考第二。其实我的学习并没有退步,只是重点高中汇集了全市的尖子,名次上看起来退了。但在我的认知里,就是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当第一。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于是我拼命地学习,超过了身体负荷,然后失眠爆发。

后来考了个三流大学,父母也没说什么,还高高兴兴地送我去上学,鼓励我宁做鸡头不当凤尾。而大学第一年我没有如愿拿到奖学金,又很失落,加上被四级吓到了,又抑郁了。

《私自停药是将自己暴露在抑郁复发的风险中》的主人公燕子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再生家庭都非常幸福。她抑郁的原因是跟关系很好的叔父借钱,完全没想到竟然会被拒;
《从抗拒药物到接受药物,我的焦虑抑郁好转了》的主人公因为岗位调整后,觉得自己无法胜任,从而对新工作很抗拒,导致焦虑抑郁。但后来慢慢熟悉后,发现也没那么可怕;
《我是如何自我成长治好抑郁症的?》的主人公觉得自己本可以发展得很好,但没有得到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内心对父母充满埋怨,一直压抑。后来在照顾生病母亲时,固有的相处模式引发的冲突导致她抑郁爆发。

很多人是完美主义,对自己不接纳,在意别人的看法。比如哥哥张国荣就是个彻底的完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脆弱、被打败。在得了抑郁症后,为了在公众前呈现最好的形象,坚持不看医生不吃药。最后病情严重到根本无法控制,于是纵身一跃。

抗拒是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引起巨大的内心冲突,从而无法与自己和解。这种冲突非常消耗心力。要么压抑自己向内攻击,当超过自我的承载能力后,引起抑郁。要么向外发泄攻击他人,就是躁狂,破坏关系。躁狂也很消耗能量,当能量耗竭时,往往也会走向抑郁。

于是,抑郁温柔地提醒我们,我们的某些地方错了,需要调整。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接纳。但是不少人还是延续自己一贯的方式——抗拒:拒绝承认自己病了,拒绝治疗,拒绝吃药。但是,《接纳是胜过抑郁“黑狗”的开始

这时,就有人说:“道理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

如何才能做到接纳呢?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杨绛《百岁感言》

接纳意味着我们愿意看到人、事、物本来的样貌。我们愿意看到自己、家人、工作、社会、体制是不完美的,愿意看到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愿意看到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愿意看到人生充满酸甜苦辣。

真实的世界是多维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接纳需要从单一角度看问题的单维思维转变到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的多维思维,能辩证地看到事物的利与弊、好与坏,而且知道利弊好坏都是互相转化的。

学会接纳,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意味着不仅能够欣赏自己身上积极美好的部分,也能够接受自己有那些消极阴暗的部分。我们充分理解自己是多面的个体,可以和自身的复杂性共处。这样,你才能与复杂的他人、社会共处。

单维思维通常是在学校里形成的,所以也叫“学生思维”。学生只需要上课做作业考试,而且考试都有标准答案。有很多人在学校时学习很好很顺利,进入社会后遇到点挫折就抑郁了,因为经历体验太少太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抗拒是因为量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是在深山老林里闭关修炼成的,而是在阅尽千帆历经世事后才能达到的心境。当你见识越多,体验越多,你的格局在社会的打磨中撑大了,认知和思维模式不再非黑即白,对人和事的包容性自然也大了,就能做到接纳了。

要有丰富的见识和体验,就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边界。越是是舒适区里固步自封,思维越是单一,越无法接纳。比如我接触了一些无德无能的人后,我就想他们那样都生活得好好的,我的那些毛病比他们差远了,又有啥大不了呢?

接纳并不意味着我们喜欢发生的事情,也不意味着逆来顺

接纳是看清事物原本的样子后,就不会因为我们自己的评价、欲望、恐惧或偏见,把它们真实的样子屏蔽掉。我们才能采取更适合当下行动和决策,去改进我们需要进步的地方。

逆来顺受并不是接纳。相反,逆来顺受的老好人恰恰是不接纳自己。因为他们往往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满足别人就是自私或者不孝顺父母,就会被抛弃,恐惧关系破裂

比如《爱自己,切断伤害源——一位抑郁二宝妈的疗愈之路》的主人公小A,总是牺牲自己来满足别人的期待。一味地忍受会让对方更得寸进尺。当超过能承受的极限时,就抑郁了。当小A接纳自己的有限,看清自己不可能无止尽地满足别人后,及时止损,抑郁也慢慢好起来。


原文刊载于“谨心与郁共舞”微信公众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