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微信

再思丨什么是死亡?从圣经思考死亡的真正意义

作者: 小斌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3月25日 09:54 |
播放

1

国人对死亡是讳莫如深的,因此死亡教育也是舶来之品。虽然东西方都有着上千年悠久的教育探索,但关于死亡教育,在西方也直到1960年代才逐渐打开禁忌。

1955年,诗人艾略特提出死亡教育与性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人们始终觉得性不仅是享乐,也蕴含了罪恶,人们似乎不太愿意认可性的终极意义是生命的创造。这或许是因为使徒约翰说:“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性显然属于肉体的情欲。

死亡教育也是如此,看上去它是一切的终结,但我们不应该忽视死亡蕴含着新生,这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死亡背负了罪恶的枷锁,它真正的价值却不被认识。

死亡似乎就只有哲学家关心了,哲学和死亡就是一种脐带关系。所以生死问题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哲学家并没有打破教育对死亡的禁忌。

时至今日,当全世界面对如此威胁之时,我们不得不认真看待死亡的问题,弥补我们缺失的死亡教育课。

当欧洲的一些地区教堂里停满了等待焚化的死者,作为基督徒,我们唯有回到圣经,重寻耶稣基督和使徒们关于死亡的教导。

2

死亡,人们普遍理解为生命的终结,关系的断裂,价值意义的丧失,而灵魂的归宿又无法得知。死亡几乎是完全消极的存在。死亡消灭了一切,因此人们都不愿意讨论死亡的问题,死亡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死亡几乎是所有文化的禁忌,它本身又是不可经验的,更加深了死亡的未知性。想到死亡,人们的脑海中只能浮现神秘的黑暗面纱。

由于教育的缺失,我们对于死亡总体而言就是一无所知。而互联网、电视广播也几乎不去探讨死亡的话题,至多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也造成了人们对于死亡认知的空白。

我们回到圣经中,关于死亡,所提及的远远超过了其他著作。

当耶稣的好朋友拉撒路埋葬已经四天后,耶稣说,他只是“睡了”,死好像就是睡了。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有点责怪耶稣说:“你若是早点来,我的兄弟就不会死了。”连门徒也质疑说:“他若是睡了,就必好了。”看上去,只有耶稣自己,视死亡和睡觉一样。门徒们理解耶稣关于死亡的说法,可能要等到耶稣复活才真正接受。

3

当人们经历人生各种艰苦,身心疲惫,死亡不正是身心的长眠,以便有充分的休息吗。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那么接纳死亡便是让生命可以有真正的安息,死亡并不是消极无意义的。

保罗也曾将死亡描写为睡觉,而且是带着盼望的睡觉,他说:“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因为死亡之后,反而才有可能获得新的指望。 

因此,将死亡看做睡觉的人,能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休息,是为了新的盼望。以至于有的基督徒离世前,可以充满信心地面对死亡,坚定地向亲人朋友告别:“再会了。”

面对死亡的幽暗,诗篇说:“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走义路。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从旧约到新约,都指明了死亡是生命的休整,是为了更美的生命。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追求这最后一次的长眠,而是在死亡之前,可以反思生前,无愧于心地说:“那美好的杖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重新理解死亡,更是重新理解生命。

4

有史以来,死亡伴随人类,从未离开。我们除了要认识死亡,也要有死亡意识,让死亡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保罗说:“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就要死了”。死亡意识的建立,就是要帮助我们更深刻的反思生命、保持警醒。因为耶稣说过:“你们要谨慎、儆醒祈祷,因为你们不晓得那日期几时来到”。

死亡不仅是生命的威胁,更是生命的助力。面对生命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耶稣没有退却,而是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坚毅勇敢。耶稣的生命对死亡的消解,成为我们面对死亡的典范。

面对生命,除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进路,耶稣则传递了一个反向的思考“未知死,焉知生”。耶稣谈论生的时候,就蕴含对死亡的提醒;传递死亡的理念时,则是肯定生的盼望。

学会面对死亡,才有可能超越死亡。

5

当耶稣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也曾求天父上帝撤去他的苦杯。耶稣如此,我们更是惧怕死亡。但我们知道“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

死亡是生命最大的困境,然而,唯有通过死亡,生命才有新的可能。

生与死本是无法区分的,死亡并不只是存在于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而是伴随整个生命的旅程。生死本来就是共存的。

如果人生只在 “生” 中追求,难免落入耶稣说的:“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生命,赔上生命,有什么益处呢?”耶稣关于生死的理念却是将死亡纳入生命的维度,他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保罗回应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6

原本人类因为罪的缘故都是要死的,是没有盼望地死亡,却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死,我们才有了死亡之后新生的盼望。如此,我们才真正有可能活出生命的意义。知道终点和结局,才有奔跑的方向和动力。

想要超越生死,就必须在生命的任何时刻奋力向前,突破种种限制,创造生命的意义,即便死亡临到也无所畏惧。

诚如保罗所说: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