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微信

福音书评丨读《妈妈,你爱我吗》有感:不要试探神的爱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1月08日 19:12 |
播放

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一个破坏大王,他可以目无法纪任意妄为,可以上桌子踩板凳,可以爬到爸爸头上揪头发。前一秒是可爱的小猫,后一秒是调皮的怪兽。孩子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妈妈爱他。但是这个爱有没有深度、有没有保质期,这正是孩子要探索的,也是妈妈试图回答的。

绘本《妈妈,你爱我吗?》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可以在家肆无忌惮?可以在家破坏,而不会被责备和责打?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孩子先问妈妈“你爱我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孩子希望知道这爱的程度有多深?

然而,妈妈却一时无法找出恰当的比喻,来告诉幼小的孩子她的爱有多深,只能说:“妈妈的爱就像乌鸦爱他的钻石。老狗爱它的尾巴,鲸鱼爱它的水花。”

显然,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知道这爱能有多深,显然妈妈也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爱远比乌鸦爱钻石要深的多,但怎样表达这样的爱,怎样告诉孩子这样的爱呢?

整本书表面看来,是女儿为了弄清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设的种种试探,实际却是母女两个为了表达爱之深而进行的一场探索之旅。

孩子显然不懂妈妈对爱的比喻,妈妈显然也觉得这个对爱的比喻没有将自己的爱完全表达出来。

孩子继续问:“那你爱我会有多久呢?”深度和时间,这是爱的两个维度,爱的再深,时间短暂那不叫母爱;时间再久,浅浅之爱,也不叫母爱;母爱就是常阔高深。

妈妈回答说:“我爱你,直到皮舟飞向夜空,直到天上星星变成鱼,直到海鸥对着月亮叫。”母爱的长久性,又岂止是这些比喻所能说明的,星星变成鱼,海鸥对着月亮叫,这些用来比喻爱的时间,显然孩子并不能理解,母亲呢显然也没有能说明自己想说的。

面对妈妈的回答,不满的孩子要进一步发问,她要弄明白母亲的爱到底常阔高深到什么程度。而妈妈也想告诉孩子自己对她的爱是怎样的深沉持久。

母女共同踏上了探索之途。

“如果我小心捧地捧着雷鸟蛋,慢慢地走着,可还是跌倒了,雷鸟蛋也碎了,你会怎样?”也许雷鸟蛋是孩子和妈妈的最爱,孩子非常喜欢雷鸟蛋,但孩子却不小心打破了,孩子用这件事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妈妈说:“我会觉得很可惜,不过,我还是很爱你!”妈妈没有生气,妈妈依然爱着自己。

孩子继续加深事件的影响度,逐渐把事件假设的“越来越大”,来试探妈妈爱的深度和长度。

“那,如果我妈蛙鱼放进你的毛皮大衣里,把雪貂藏进你的手套,把旅鼠塞进你的雪地靴,你会怎样呢?”孩子开始在妈妈的生活中搞恶作剧了,这些衣服都是妈妈的最爱,这些动物也许都是妈妈最害怕的,这在孩子看来,已经到了邪恶的极点。
但妈妈依然平静地说:“我会很生气。”

没等妈妈说完,孩子继续说道:“如果把水洒到油灯里呢?”这可能会引起大火,带来灾难,或者把灯弄灭,带来黑暗,这样的话妈妈还会爱吗?
妈妈平静地说:“我会很生气,但我依然爱你!”

孩子仍然没有满足,继续提高事件的“邪恶程度”:离家出走,与狼群呆在洞穴里,变成一只麝香牛,变成一只极其凶恶的北极熊,这些事件和动物足以把妈妈吓哭,孩子以为这已经是邪恶的顶点了。
妈妈依然平静地说:“我爱你,永远永远爱你,你是我最心爱的小宝贝。”

孩子绞尽脑汁,想知道妈妈爱的边缘,想探测到妈妈爱的深度和宽度,最终孩子知道,无论发什么,妈妈都会爱自己。

绘本的主题真如绘本的标题一样,《妈妈,你爱我吗?》,这是一本探测爱的故事书,也是一本孩子探索母爱的书,更是一本母亲向孩子说明母爱的书。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无论我们变成什么,妈妈都会爱我们,这是孩子在家里可以肆无忌惮的原因所在,因为在家里,在母亲的爱里,她才有安全感。

如果不是因为母亲的爱,家庭变成陌生场所,那么变成怪兽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世界,没有爱的世界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恐怖狰狞的怪兽。

与儿子一起读完绘本,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想起上帝对我们的爱。

伊甸园里我们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上帝把我们驱逐出去;后来我们又违背上帝的命令,上帝赐下了方舟;但我们依然不断违背上帝的旨意,上帝让耶稣道成肉身,降在我们中间,将他所领受的教导给我们,甚至为了我们被钉十字架,降在阴间,经受屈辱,这是因为上帝对我们的爱。

上帝对我们的爱从我们被造的那一刻起就不曾改变,哪怕我们变的那么忤逆,那么反对祂、逃避祂、甚至污蔑祂,祂都不曾改变对我们的爱。

上帝对我们的爱是常阔高深的,是不会改变的。上帝赐给我们恩典,是因为祂的爱,上帝教训我们,让我们经历苦难,同样是因为对我们的爱。

上帝对我们的爱无需试探,也无法试探,正如绘本里的孩子一样,我们所能想到的爱的深度,都不曾达到上帝对我们爱的深度。

所以不要再去试探上帝对我们的爱有多深,上帝一直爱我们,从未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用我们的心灵和诚实来回应祂的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