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微信

赖品超:基督教追求属灵事物时也要关怀社会

作者: 王新毅 编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8月18日 02:55 |
播放

日前,有华人神学家就中国基督教的拯救观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基督教不能只是关怀个人的灵魂得救问题,应当要包括整个社会,或者整个世界和宇宙,要关怀世人,参与到社会中。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赖品超教授日前在接受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游斌采访时就“佛耶对话与中国文化下的基督教”主题时说到的。

赖品超教授还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分别于2002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海德堡普世论坛”主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2006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吉百利讲座主讲“大乘基督教神学”,是这两个蜚声世界的宗教学讲座的首位非欧美人士。

游斌教授对赖教授在在伯明翰大学“吉百利讲座”上发表的讲演整理出版的新书《大乘基督教神学》很感兴趣。其中的主要观点是涉及到“大乘基督教神学”一词,赖教授将佛教中的“大乘”、“小乘”两个次引入到基督教神学中,来试图表达“狭窄”和“宏大”的两种内涵。

赖教授介绍说, “大乘基督教神学”包括两个方面,从方法来说,就是用比较神学的方法,参考、比较大乘佛教来反思基督教神学的问题;从内容来说,就是特别发扬大乘的精神,例如讲究宽广宏大的拯救以及与此相关的那些概念,如强调宗教与宗派的多元,主张多元的启示等。它也有助于对圣经形成宽容的看法,不把圣经的字面意义绝对化。

“具体来说,大乘基督教神学体现一种宽容的、多元的态度。要求基督教在追求属灵事物时,也要结合社会的、生态的关怀,拯救应当包括所有众生,应该参与到社会中。”

对此,游斌问到:“当人们谈到神学一词,可能会想到运用它的一个具体信仰群体。那么,你希望大乘基督教神学能够塑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信仰群体?假如它要为中国基督教群体所接受,你希望它对基督教适应中国文化和社会有什么帮助?”

赖教授回答说:“我提出大乘基督教神学,不只为了一个学术的目的,背后是有一个关怀的。在我看来,港台地区的基督教似乎都只是发展成了一种小乘宗教,因为他们只关注个人的灵魂问题,他们相信只有少数人能得到上帝的拯救。这种神学不仅忽略其他的宗教群体,还忽略了社会的层面,忽略了生态的层面。在我来看,这是一种不太好的神学。通过对大乘佛学的借鉴,我希望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中国教会中这种不太好的神学。”

“但我不只是从消极方面批评中国教会中的这种神学,其实通过这种比较,我还要重新回到基督教的内在传统。这个传统是很丰富的,拯救不但包括个人的灵魂拯救,还包括整个社会,或者整个世界。我希望帮助中国教会重新建立这样一种拯救观,即不但是个人的,也包括社会和宇宙整体。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拯救观,对于教会调整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就不会仅仅将资源用在个人灵魂的拯救关怀上,还会看到拯救是个很宏大的事业,需要关怀社会,甚至宇宙生态。经历了这样的神学转变之后的信仰群体,就能够把对上帝的信仰和对社会的服务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对于其他宗教或宗派的态度,也能多一些正面的欣赏和肯定。”

他表示自己希望透过大乘基督教神学对基督教的理解可以更为全面,希望中国的基督教研究能建立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神学。他也自己把大乘思想与基督教结合起来称之为是一个 “思想实验”,以创新为主,但“返本”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否则将后劲不足。

而涉及到“返本”的话,赖教授指出,基督教的“本”是一个很博大精深的“本”,当今华人教会所接触到的基督教传统,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基督教传统,他一直希望大家看到其实基督教并不只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一个东西,其实它包括很丰富的传统,它们对我们来说是很有益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中国一讲基督教就会讲原罪,好像这是基督教传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但是从整个基督教的传统来看,在奥古斯丁以前希腊教父的思想里,它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反而有很多神学家是持一种性善论的人性论,不会因为原罪,就认为人性本罪,就把罪性当做是人性。华人教会接受的是一些狭隘的理解,集中到某一点、某一面或某一个分支上,就以偏概全。但通过与其他宗教的比较之后,就会看到我们其实也有另外的传统,甚至可被称为性善论的传统。希腊教父就常常认为耶稣不仅是以他的死亡拯救人的罪,而且是人性善的高峰。”

赖教授也在提倡大乘基督教神学时特别强调说要做的神学不是一种本色化的神学,不是一种所谓的本土神学,但又是要建立一个有特色的神学。游斌问到:“既要有国际性,又要有我们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你拒绝把自己称为本色神学,另一方面你又强调在很特殊的一种非西方文化背景下做神学,你怎样来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对此,赖品超介绍说:“我同本色神学有一个不同的关怀。比较典型的本色神学,总是先假设所谓的中国文化有它的合理性在里面,然后改变基督教的概念,去迎合中国文化传统。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基督教和中国文化没有冲突,通过这样的改变,基督教可以被接受。”

但他对这样的命题持怀疑态度,“第一,中国文化并非全部都是优秀的。第二,改变基督教去迎合中国文化,我更怀疑这样的做法。因为现在中国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感,现在一些中国人喜欢基督教,恰恰是因为它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别。可是你把基督教弄得与传统文化完全一样,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如果大众不喜欢传统文化,你还非要跟人家讲传统文化,那么只能是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改变了自己,是不是能保持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不能够的话,那么你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和特色。这是我所说的大乘基督教神学与本色神学不一样的地方。”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