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微信

读《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有感:基督徒当反思过去,警醒现下!

作者: 大漠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9月09日 08:45 |
播放


罗素的名气,对我来说早就如雷贯耳,但也仅仅知道这是一位世界级的哲学家,其中还知道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他的却一概不知。这几天闲翻手机,罗素的《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叫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

此文是罗素1927年3月6日在伦敦发表的一篇演讲,距今九十二年,已接近百年。在百年的风雨沧桑中,历史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巨变,基督教信仰也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进入中国,并广为发展,成为历史上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最好的时期。这让我们看见历史的掌控者是神,任何人也主宰不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我们能成为一个基督徒,表面看像似出于某种偶然,其实都是神的拣选,而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是瞬间的突发奇想而走进教会的。

按照加尔文预定论来说,真正的基督徒是上帝从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拣选了我们。既是一个基督徒,无疑就要捍卫和坚守自己的信仰。因此,凡是基督徒,只要读过反对基督信仰的文章,意识里的那种出自信仰的本能定会血脉偾张、义愤填膺的。

所以,依照这种逻辑,不必查考,就可以想象出罗素的《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一文,从它发表的那个时候起,在其近百年的时光里,自然会不时地激起一些基督徒的反驳和批判的。尤其罗素还是二十世纪中最具影响的一位英国哲学家,他的文章是被整个世界瞩目的,流传自然深远,对这样的人物,基督徒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的。

或许是我对基督信仰的程度还不够,或许我的信仰还没有达到爱憎分明的那种境界,所以,阅读这种反基督信仰的文章,并没有产生什么激愤。况且,罗素文章内涵的力度与尖锐,都是在一种平和的行文和娓娓道来的说理中完成的。“辣味”不是很足,不仅没有激起我的情绪波澜,反而增加了我内心的宁静,在我读它的时候,便进入一种思考之中。

在这里,我恰与那些容易激烈或者愤怒的基督徒相反,而是对罗素心生一种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所谓理解,是因为罗素此文的话语表述,虽然是以反对基督教为主题的,但文辞并不那么犀利和激烈,也不是那么铿锵有力,更没有狮吼虎啸那般不可一世的姿态。

从此文叙述的节奏来看,可以想见,他在演讲时也是处在一种平和之中,一定不会有什么挥臂握拳之举。他将说理定格在理性的推论中,来阐释和回答自己为什么不是基督徒的疑问。因此,一点也未挑起我这个基督徒对他的愤怒。

能够对他给以理解,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反对基督教的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等,其文尖锐激烈,并且挟枪带棒,看是在说理,实则是在攻击,而是攻其一点,不顾其余的那种攻击。

这样攻击性的文章,我在网络上读到过一些,但多数都是读过几句就放弃了。因为,读这样的文章只能增加自己的戾气,只能让自己也随之沉沦。

所谓敬意,是我想到一个非基督徒,一个反基督信仰的人,居然能够做出这么平和理性的演讲,实在让我们做基督徒的有些内疚。

想一想,我们基督徒即便在主内之间,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圣经真理争辩时,都是那么地唇枪舌剑,那么地辱骂恫吓,那么地随意定罪,那么地“帽子”横飞。与之相比,难道我们不觉得汗颜和羞愧吗?因为这样,我对罗素此人不免心生一股敬意。

我私下以为,作为真正进入基督信仰中的基督徒,绝不会因为罗素的一篇文章而大加挞伐的。因为,饶恕和宽容的真理是基督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阅读此文时,我想到的是耶稣在髑髅地被钉十字架上后,有两个犯人又被钉上十字架时他说的那句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既然他们不晓得,自然就没有计较的必要,挞伐也就多此一举了。

基督徒就是基督徒,不是基督徒就不是基督徒,信有信的道理,不信有不信的理由。对非基督徒的反对意见或者攻击,虽然我们始终在辩驳,始终以理性对之,更有许多神学家著书立说地阐释基督信仰,但终究各执一词而难以沟通。这也是“他们不晓得”的一个明证。

因此,对罗素本人或者对这篇文章,在“他们不晓得”的情况下,我们可否换一种饶恕与宽容的角度进行审视,以海纳百川的姿态,舒展出一个神的儿女的恢弘气度。这样,或许我们的信仰就有可能踏向一个更广阔而崭新的天地。

这种宽容,就像主耶稣宽容欲被众人用石头砸死的那位妓女那样;这种饶恕,就像主耶稣饶恕用三十两银子出卖他的犹大那样。

罗素对基督教的反感,一方面来自他对圣经理解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一方面来自对教会产生出的邪恶给以他的影响。

对于罗素公开声明自己不是基督徒的话,我们可以不予理会。因为,是不是基督徒不是我们决定的,也不是罗素自己决定的。路德在《罗马书注释》中说:“万事都本于神的定规,也依靠神的定规。由此来看,谁该接受生命之道,谁该不信,谁该由罪中的释放,谁该在罪中刚硬,谁该称义,谁该定罪,都已经定了。”

罗素生长在以基督教立国的英国,也就是说,是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他虽然四岁时失去父母,由其祖父母养大,但他的生长环境非常优渥,他的祖父是英国这个当时的超级帝国的一位伯爵,地位特别显赫,他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他十一岁时喜欢上了数学,一直到三十八岁,他的主要兴趣都在数学上,并和怀特海合作完成了他的经典大作《数学原理》。即使在剑桥读书时,也把数学定为自己的第一专业,可见其对数学的热爱。

后来他把数学与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到终老。罗素的著述很多,《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哲学中的科学方法论》、《心的分析》、《我的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史》等等。晚年因对分析哲学的独特理解和认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是一个很活跃的社会主义者,曾作为英国工党候选人竞选过国会议员。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对当时英国出现的战争、帝国、法律改革、社会阶层分析、婚姻制度、道德等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时,他也从长兄手中承袭了伯爵的爵位,成为当时英国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

此外,他在生活上放浪无羁,是一个有名的“好色之徒”,名正言顺的婚姻就有四次,“露水夫妻”性的婚姻就很难说清了。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罗素生长的环境促成了他自由奔放的思维模式,而跨入思想上的自由,自然对周围的一切持一定的怀疑的眼光。

他对基督教的不满,很大程度是以怀疑和挑剔的目光来审视基督教和圣经真理的。这一点,罗素与尼采很接近。不同的是尼采激烈,罗素平和。

二人都生活在基督信仰文化的环境里,都是二十世纪批判基督教最尖锐的思想家,但实际上他们的很多思想本来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熔炉里锻造出来的。虽然他们反对基督教,其本身照样离不开基督教传统。

因为,基督教传入西方后,由于基督教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吸纳了很多西方传统哲学,在千年之久的历史时期中,哲学与神学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比如罗素在《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一文末尾中,提倡的“善”、“美”、“知识”、“仁爱”等思想,可以肯定地说,都完全来源于基督教真理。

由此可以说,思维模式比一个人的观点立场更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换句话说,假设当时英国不是以基督教立国,而以其他宗教立国的话,按照罗素的思维模式来说,他也一样会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的。

因其这一点,对罗素所持反对基督教的观点和根据,可以不必太在意。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罗素对教会邪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上,如果他说的是事实,那我们就应该接受下来,在神的面前忏悔和改正。

约瑟与他的十一个弟兄的故事,估计是每个基督徒都耳熟能详的。约瑟的那些弟兄因嫉妒他,本来是要害死约瑟,把他卖给以实玛利人,但在辗转之间,却让他意外地当上了埃及的宰相。也因此拯救了以色列全族。

用约瑟的话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约瑟这种对神的信仰和感悟,不是一般信徒所能达到的境界。

如果我们遭遇约瑟这样的迫害,一定会借助自己宰相的势力把那十一个弟兄,除便雅悯外,全部活埋,以泄当日迫害之仇。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对别人的攻击和迫害不要太过仇恨,反而要从中去感悟是否这是神的意思。

不管是罗素还是尼采,或许他们的攻击正是神通过他们来申饬我们,向我们敲响警醒和悔改的警钟,也未可知。

罗素在《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一文里,毫不留情地对当时教会的邪恶现象加以揭露和痛斥。他在“情感的因素”这个分题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让我读后很有感触:“我们如果不支持基督教,就会胡作非为。我个人觉得支持基督教的,才大多是胡作非为之辈。有一件事十分奇怪;宗教愈热烈,独断的信仰愈深,残酷的事情就愈多,社会情况就愈腐败。在所谓信心时代,当人们毫无保留地信仰基督教时,就有宗教裁判和宗教裁判的酷刑,数百万不幸的女子被当作女巫活活烧死,各种残酷的人性,假借宗教之名而迫害人类。环顾世上,我们发现仁慈情操的每一次进步,刑法的每一次改良,减轻战祸的每一个步骤,有色人种待遇的每一次改善,奴隶制度的每一次缓和,世上一切道德的进步过程,都一致遭到有组织的教会的反对。我十分慎重地说一句话:基督教以其教会组织的形态,一向是,而且今天依然是道德进步的主敌。”

罗素所提这些都是百年前英国教会与教会历史中存在的现象,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教会历史上,中世纪出现的宗教裁判所和女巫事件,虽然被罗素写的严重一些,按照现在的史料来看,多少有些夸大其词。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事实存在的。具体的细节,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得到。

但罗素所说的,独断信仰愈深,残酷的事情就愈多。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依然存在。教会里的霸权现象,贪腐现象,分裂现象,自以为义现象、绊倒信徒的现象、性侵现象等等,依然是不一而足,都是对教会的一种亵渎和侮辱,给神和教会涂抹上一层灰暗的颜色。

在我们不知觉的状态下,不仅给魔鬼留下攻击我们的空隙,也给不信者进入教会设置了一个无形的障碍,阻挡了圣灵在教会和我们身上的运行。

罗素《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一文,给我们警醒的地方很多,我们不能因为他不是基督徒就轻忽他的批评和批判,自然也不能因为文章隐含的尖锐和刻薄去痛恨他。我们应该反身自醒,勇于认错和悔改。

我们不妨找到罗素的这篇文章,认真地读一下,也不妨去读一些攻击基督徒和教会的文章,在这样的文章里披沙拣金,对提高和升华我们的信仰是有益无害的。

时隔三十年后的1957年,罗素出版了以这篇文章题目命名的《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一书,表现出他对一个不存在上帝的人生和宇宙的感慨,透出了他晚年缺乏心灵慰藉的悲观情绪。至于他在逝世前可否悔悟,或者内心里可否趋向上帝,我们不得而知。

通过这几天对有关罗素资料的查找,显示出罗素是一个追求思想自由的人。他在《怎样变老》中有句格言,“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最后,它自然地融入大海,并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罗素这个格言,其实就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

令人遗憾的是,他最后的生命能否融入大海,能否无痛苦的消失,却是一个千古之谜。

虽然世界好像随机而行,一切事物显得茫然紊乱,叫我们这些有限的生命和智慧难以理解看透。但我们坚信,神早已缕清这一切因果关系上的各类环节,并且从这一切看似杂乱的事物中,整理出一个完整的和谐关系。

神的眼里没有偶然,没有意外,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之中。所以,对世俗中类似罗素这样反对或者攻击我们的人,不可以仇视,只能自我反省和忏悔。

对教会中出现的种种罪恶现象,一定要勇于揭丑,不能以爱的名义掩盖事实,遮蔽罪恶,让罪恶发展和蔓延。但是,无论我们在护教辩驳中,还是主内揭丑中,都要以理力争,而绝不可擅自给人定罪和咒诅,更不能帽子横飞,辱骂和恫吓。否则,“基督徒一发怒,魔鬼就笑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