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微信

道德科学证明,人们在认为自己受到关注时会表现得更好

作者: 译者: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7月15日 10:41 |
播放

对于几乎所有的文化和宗教而言,如果存在一个可以共享和认同的道德标准,那么势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标准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黄金法则”了。

但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是否会真的遵循这一原则的教导呢?而且特别是当他们的行为会造成经济后果时呢?我们的研究将这个问题带到了实验室,开始着手通过简单的博弈来进行解答。

我们邀请了约300位人士来到英国约克大学的实验经济学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York),让他们来做出一系列决定,内容就一笔数额确定的金钱进行分配。这个实验的核心理念为,参与者需要将这笔钱在自己与另一位匿名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 一人决定两人应该获得多少金钱。然后,提出分配要求的第三方将消息转送给另一位参与者。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为他们的同伴提供从零到全数的金钱。如果同伴们对提议表示“接受”,那么两人都会收到金钱。但如果有人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们认为获得的金额还不够),则谈判破裂,意味着这一轮博弈两人都没有取得任何数目。

每一位参与者都会与不同的同伴们进行多次实验,体验不同的角色(提出分配要求的提议者和对要求进行回应的回应者)。这增加了扮演回应者角色的人需要对他们扮演提议者时所提出的同一提议进行回应的机会。

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参与者在扮演回应者时,会对自己所制定出的相同提议作何回应。如果有人按照“黄金法则”进行博弈,那么在面对曾作出过的相同提议,他们应该在接受端毫无疑意地选择“接受”。事实上,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参与者的行为是符合“黄金法则”的 – 约有93%的参与者会对其他人提出的提议表示接受。

行为被关注

俗话说“善有善报”,在我们的实验中,这似乎是真实存在的:与那些不遵守的人相比,遵守“黄金法则”的人从谈判中获得了更多的金钱。

93%这一数字表示大多数参与者都会遵守“黄金法则”,这听起来固然很振奋人心,但我们发现:如果人们知道他们的行为没有被对手们注视到,那么遵守“黄金法则”行为的百分比就下降了近20%,即只有73%的参与者会坚持这一法则。

这一发现与社会心理学的观察结果遥相呼应:社会心理学的观察结果发现,当人们知道他们正在被注视时,则他们会以更好的方式行事。事实上,即使是一张有眼睛的海报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如果被查看到的机会变低时,人们就会更容易逃避道德准则。

反思

我们发现,思考会影响到人们如何作出决定,那些花费长时间来决定如何分配金钱的人更有可能会偏离“黄金法则”。这可能是因为“黄金法则”简单易用,因此较长的决策时间可能反映出将各种因素(可能是竞争性的)纳入决策过程的复杂人性。

我们也发现经验在人们的决策中发挥了很小的作用。与一开始就扮演回应者的人相比,那些一开始就扮演提议者的人更有可能成为一个“黄金法则”的追随者。

我们还发现,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或文化因素并没有对黄金法则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因此验证了它的普遍性。我们接着发现,人们的黄金法则行为并不受自身货币需求的驱使– 这点可能会让人大感意外 – 而是受道德准则自身的力量驱使。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投射偏见”(Projection bias),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想法、偏好和行为投射到他人身上– 因此,当某位坐在你右边的人在你面前以不均匀方式分配金钱时,他似乎存在什么问题。

这一切都表明,所谓的“良好行为”取决于很多因素–- 包括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被关注或不被关注到。这表明虽然大多数人确实遵守某种形式的道德准则,但他们的遵守程度会因为不同情况而表现得有所不同。

 

作者鞠源,为约克大学经济学系讲座教授。作者Jiawen Li(未能查到汉字),为兰开斯特大学经济学讲师。本文原发于The Conversation,根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进行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